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儿科护理 > 正文

新生儿期用药

  新生儿生理过程变化迅速,器官功能发育不全;这些改变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与蛋白结合量,受体的敏感性,代谢及排泄均有明显的影响。

  (一)药物吸收药物在新生儿胃肠内吸收较易。出生后胃肠细菌繁殖及内脏血循环的建立,吸收面积大,通透性强,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药物吸收与pH值亦有关,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胃pH呈酸性,但一周内再无酸分泌,约9~10天呈无酸状态。早产儿产酸能力更低。酸碱度对药物吸收有利,可减少药物失活。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吸收速度与局部血血循环有关,缺氧儿吸收差。

  (二)药物分布新生儿全身体液总量约占体重70%~75%,早产儿约占85%.细胞外液量占体重的40%~45%.成人细胞外液量占15%~20%.药物进入细胞外液与受体结合起作用,新生儿细胞外液多,药物作用较强。

  (三)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血浆白蛋白含量低,结合药物分子能力差;并且在生后一周内须结合的内源性物质较多(如胆红素、激素及脂肪酸等),因而游离药物多,药物作用强。新生儿体内药物与蛋白结合过程中可能与内源性物质如胆红素竞争,使游离胆红素增加,增加早产儿发生核黄疸的可能性。

  (四)药物代谢新生儿对药物的生物转化能力较差,由于酶的作用差,所以药物的氧化及醛化作用不足。药物在血清中半衰期延长。早产儿酶作用更差,药的半衰期时间更长。

  (五)药物的排泄新生儿大部分药物或代谢产物自肾脏排出。新生儿肾脏在出生时尚未发育成熟,出生后肾小管及肾单位变长并渐趋成熟。早产儿肾脏发育更不成熟。出生后肾血循环迅速增加,肾滤过率在生后10~20周达成人水平。新生儿对药物排泄较成人慢;为预防药物积蓄和减少药物毒性,须改变药物使用方法及剂量。

  (六)新生儿用药原则

  1、需了解药物的作用,即药物功能,毒性反应及药物动力学。

  2、给药途径首先取决于药物本身,其次考虑疾病的需要,最后应注意新生儿药物进入肠胃道易引起呕吐。

  3、药物剂量要以体重为单位计算出来的剂量常较成人药量大。很多药的治疗量与新生儿体表面积及体重的2/3成比例。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