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沙眼(trachoma)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慢性感染性结膜炎,临床上以结膜滤泡形成,乳头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为特征的慢性传染性结膜病。与个人卫生习惯、环境卫生和生活条件密切相关,故有社会性疾病之说。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沙眼早期
常无明显症状,偶有流泪、异物感。急性发作时眼部有发痒、畏光等刺激症状。晚期可出现不同程度视力障碍,若伴有睑内翻与倒睫,则可刺激角膜,引起角膜溃疡而造成失明。睑结膜病理性损害表现为:结膜血管扩张充血,以上睑结膜及上穹窿部结膜明显,血管周围因炎性细胞浸润而模糊不清。滤泡为淋巴细胞渗出与浸润,聚集而形成的隆起,外观为半球形、半透明、针尖大小或大小不一致、数量不等、排列不整齐的突起。乳头增生是由于结膜炎症性损害、结膜上皮细胞增生、肥厚,向表面和深部组织伸展而形成的实质性组织突起。外观红色、细小而密集,呈半球形,高出结膜表面。乳头和滤泡相互交错,使结膜呈粗糙不平,尤如沙面的外观。瘢痕形成,结膜乳头和滤泡破坏后遗下的创面逐渐被新生结缔组织代替,形成瘢痕组织。其外观白色,形态不一,可为条形、星形、圆形或不规则形。角膜血管翳(pannus,缩写P)是角膜上皮组织淋巴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并在角巩膜缘部形成滤泡,使结膜血管自角膜缘上方逐渐向透明角膜生长而形成,10倍放大镜下观察似垂帘状。血管翳依其侵犯角膜的面积,分为四级,小于上1/4面积为一级(P+)、1/4~1/2面积为二级(P)、1/2~3/4面积为三级(P)、大于3/4面积为四级(P)。
2诊断标准
①上穹窿部和(或)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和滤泡形成、乳头增生或两者兼有;
②用裂隙灯显微镜或放大镜可见角膜血管翳;
③上穹窿部和(或)上睑结膜瘢痕形成;
④结膜刮片检查,细胞内发现包涵体。以第①条为基础,兼有另3条之一者即可诊断为沙眼。
3鉴别诊断
①结膜结石:为睑结膜表面出现的散在性针尖大小的黄白色点状细胞变性物,结膜无明显充血,亦无滤泡和乳头;
②结膜滤泡症:多见于儿童,常无自觉症状,滤泡多位于下眼睑及下穹窿部,大小均匀一致,滤泡间的结膜组织正常,无充血等炎症反应,亦无角膜血管翳,滤泡可自行消退,不留瘢痕,无乳头增生;
③春季结膜炎:常为春季发病,是一种与过敏反应有关的周期性反复发作性结膜炎,临床上依其病变存在的部位不同有睑结膜型和球结膜型之分,自觉症状表现为奇痒,其特征是上睑结膜表面出现外观乳白色、扁平、大小不等的肥大乳头,排列整齐而形似铺路石,无滤泡形成;
④慢性结膜炎:是结膜慢性炎症病变,表现为睑结膜轻度弥漫性充血,结膜表面光滑,血管轮廓清楚,可见轻度乳头增生,但无角膜血管翳和滤泡,亦不形成瘢痕。
4并发症与后遗症
①睑内翻倒睫:最为常见,因睑板肥厚变形和睑结膜瘢痕形成,致睑缘向眼球方向内卷和睫毛内倒。睫毛长期摩擦,角膜严重损伤;
②角膜混浊:由于角膜血管翳和倒睫对角膜的损伤,均可遗留角膜混浊及不同程度影响视力;
③睑球粘连:乃结膜上皮细胞损伤、纤维结缔组织生长,瘢痕形成所致,多位于近穹窿部,造成眼球活动受限;
④实质性结
膜干燥:亦称沙眼性眼干燥,是由于结膜上皮和上皮下组织广泛性损伤及瘢痕形成,破坏杯状细胞和副泪腺,泪腺管阻塞,造成泪液减少,使角膜干燥,甚至角膜混浊、视力严重损伤。
「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群防群治,局部用药为主的原则。
0.1%利福平眼药水为首选药物,亦可用0.5%氯霉素或金霉素眼药水,10%~30%磺胺醋酰钠眼药水,每日4~6次。每晚应用0.5%四环素可的松或红霉素眼膏,效果较好。常用手术有:
①针对滤泡的滤泡压榨术(刮沙眼);
②消除乳头的乌贼骨摩擦术,这类手术的术后沙眼再感染率较高;
③矫治睑内翻倒睫的内翻矫正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