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有药用植物约250种,分属菊科、豆科等80余科。其中既有大量的草本植物,又有众多的木本植物、藤本植物、蕨类植物和低等植物菌藻类,而且种植方式和利用部位各不相同。因此,药用植物的种植分类方法亦多种多样。可依照植物科属、生态习性、自然分布分类,也可按照种植方式、利用部位或性能功效的不同来分类。一般常依照其药用部位或性能功效的不同进行分类。现简介如下:
(一)按药用部位不同分类药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以及全株均可加工人药。按其不同入药部位,可分为8大类:
1.根与根茎类其药用部位为地下根茎、鳞茎、球茎、块茎和块根等,如人参、三七、大黄、当归、地黄、川芎、甘草、附子、麦冬、云木香、黄芪、党参、白术、白芷、黄连、天麻、延胡索、贝母、丹参、牛膝、巴戟天、北沙参、板蓝根、西洋参、太子参、玄参、郁金、黄芩、柴胡、桔梗、半夏、紫菀、明党参、射干、百合、知母、玉竹、白芍、姜、泽泻和山药等。
2.全草类其药用部位为植物的茎叶或全株,如穿心莲、细辛、广藿香、薄荷、荆芥、泽兰、肾茶、紫苏和紫花地丁等。
3.叶用类其药用部位为植物的叶,如毛花洋地黄和古柯等。
4.花类其药用部位为植物的花、花蕾或花柱,如金银花、款冬、番红花、红花、洋金花、菊花和辛夷等。
5.果实及种子类其药用部位为成熟或未成熟的果皮、果肉或果核、种仁,如栝楼、山茱萸、木瓜、五味子、酸橙、酸枣仁、枸杞、砂仁、使君子、罗汉果、补骨脂、水飞蓟和葫芦巴等。
6.皮类其药用部位为树皮或根皮,如金鸡纳、杜仲、厚朴、肉桂、地骨皮、黄柏和牡丹皮等。
7.树脂和乳汁类有安息香与罂粟等。
8.真菌类为药用真菌,如灵芝、茯苓、银耳、猴头菌等。
(二)按中药性能功能不同分类中药由于含有多种复杂的有机、无机化学成分,所以决定了每种中药材具有一种或多种性能和功效。按其不同的性能功效,可分如下11类:
1.解表药类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中药材,称解表药。如麻黄、防风、细辛、薄荷、菊花、柴胡等。
2.泻下药类凡能引起腹泻或利胃肠,促进排便的中药材,称泻下药。如大黄、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等。
3.清热药类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清热药。如知母、栀子、玄参、黄连、金银花、决明子、地骨皮等。
4.化痰止咳药类凡能清除痰涎或减轻和制止咳嗽、气喘的中药材,称化痰止咳药。
如半夏、贝母、杏仁、桔梗、枇杷叶等。
5.利水渗湿药类凡以通利水道、渗除水湿为主要功效的中药材,称利水渗湿药。如茯苓、泽泻、金钱草、海金沙、石苇等。
6.祛风湿药类凡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之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祛风湿药。如木瓜、秦艽、威灵仙。、风藤、络石藤、徐长卿等。
7.安神药类凡以镇静安神为主要功效的中药材,称安神药。如酸枣仁、夜交藤、远志、柏子仁等。
8.活血化淤药类凡以通行血脉、消散淤血为主要作用的中药材,称活血化淤药。如鸡血藤、丹参、川芎、红花、益母草、牛膝等。
9.止血药类凡具有制止体外出血作用的中药材,称止血药。如三七、仙鹤草、地榆、小蓟、白茅根、断血流等。
10.补益药类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衰弱状态,以治疗各种虚症的中药材,称补益药。如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白术、补骨脂、当归、沙参、女贞子等。
11.治痛药类凡用于试治癌症,并有一定疗效的中药材,称治癌药。如长春花、茜草、白英、白花蛇舌草、天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