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中药/药学理论 > 中药鉴定 > 正文

中药鉴定学——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方法

  产地加工的要求一般说来都应达到形体完整、含水分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破坏少等要求。各类药材又有不同的要求:

  根和根茎类药材采挖后一般要经过挑选,去净泥土,去除毛须,然后干燥;有的须先刮去外皮使色泽洁白,有的质地坚硬或较粗,需趁鲜切片或剖开而后干燥;有的需用开水稍烫或蒸后干燥。

  皮类药材一般在采收后修切成一定大小而后晒干;或加工成单筒、双筒;或先削去栓皮。叶类及全草类药材含挥发油较多,一般采后通风阴干。

  花类药材通常是直接晒干或烘干,要注意花朵的完整和保持色泽的鲜艳。

  果实类药材一般采后直接干燥;或经切割加工。种子类药材通常是采收干燥后的果实去果皮取种子,或直接采收种子干燥;也有将果实干燥贮存,用时取种子入药,如豆蔻。产地加工的方法有:

  1.拣  将药材中的杂物及非药用部分拣去,或是将药材拣选出来。

  2.洗  将药材表面的泥砂洗净。有些质地疏松或黏性大的软性药材,在水中洗的时间不宜长。有些种子类药材含有多量的黏液质,不能水洗。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淘洗。

  3.漂  是用水溶去部分有毒成分或盐分,如半夏、附子、咸苁蓉等。

  4.切片  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大多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如大黄、鸡血藤、木瓜等。

  5.去壳  种子类药材,一般采收果实,晒干后去壳,或先去壳取出种子而后晒干;但也有不去壳的,如豆蔻、草果等以保持其有效成分不致散失。

  6.蒸、煮、烫  含黏液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处理,则易干燥。有的药材经加热处理后,便于刮皮,如明党参、北沙参等;有的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如桑螵蛸、五倍子等;有的熟制后能起滋润作用,如黄精、玉竹等;同时可使一些药材中的酶类失去活性,不致分解药材的有效成分。

  7.熏硫  用硫黄熏制药材,可使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如山药、白芷等。

  8.发汗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使药材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这种方法习称"发汗".如厚朴、玄参、续断等。

  9.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及时除去药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发霉、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利于贮藏,保证药材质量。可根据不同的药材选择不同的干燥方法。干燥方法有:晒干、烘干、阴干、远红外加热干燥、微波干燥等。

  晒干:利用阳光直接晒干是一种最简便、经济的干燥方法,但含挥发油的药材、受日光照射后色泽和有效成分易变色变质的药材、在烈日下晒后易爆裂的药材,均不宜用晒干法。

  烘干:利用加温的方法使药材干燥。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对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类药材可用70℃~90℃的温度以利迅速干燥。但对含挥发油或须保留酶的活性的药材,不宜用此法,如杏仁、薄荷、芥子等。要注意富含淀粉的药材如欲保持粉性,烘干温度须缓缓升高,以防淀粉粒糊化。

  阴干:将药材放置或悬挂在通风的室内或荫棚下,避免阳光直射,使水分在空气中自然蒸发而干燥。主要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花类、叶类及草类药材。有的药材在干燥过程中易于皮肉分离或空枯,必须进行揉搓,如党参。

  另外有远红外加热干燥和微波干燥。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执业药师-无忧实验班

2021年新课

880起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