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护理管理 > 正文

护理环境因素研究进展

  最常见的事故性危害为针刺伤。我国学者毛秀英等报道国内针刺伤发生率为80.6%;被调查者年人均刺伤3.5次,其中74.5%为污染针头所刺伤。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道,每年至少发生60~80万次意外针刺伤,其中有一半的针刺伤尚未报道。针刺伤能引起包括HBV、HIV在内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护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另外,针刺伤还可以传播一些其他疾病,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

  在医院因为地板湿滑、紧急情况下抢救病人极易导致护理人员滑倒、跌倒、绊倒。因跌落的物体如医疗器械损伤护理人员腿、脚的事故也常发生。医院中超负荷用电、未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各种仪器、电器设备老化等均是对护士用电时的人身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护士因接触热的消毒器械或热水、蒸汽管道也有被灼伤或烫伤的危险。医院用氧包括高压氧治疗安全如没有得到必要的养护和重视,很可能对医护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长期体位或搬运重病人可引起护士急性腰背痛,而因事故泄露的化学物质又可造成护理人员的急性中毒。上下班交通与人身安全已被认为是除针刺伤外的威胁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的最大危害。

  我国对护士事故性职业危害因素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分类。此类研究多集中在对针刺伤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对医院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引起的护理人员的损伤没有足够重视。

  物理性危害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物理性职业危害包括电离性辐射、非电离性辐射和噪声污染。

  1.电离辐射放射性的检查诊断和放射介入治疗产生的电离辐射会给医护人员造成机体损伤。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对放射科室医护人员的直接影响有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但临床护士由于经常接触放射治疗后的病人或介入手术中的配合,长期受到低剂量电离辐射,由此产生的蓄积作用也可对健康造成危害。Sahr等的研究表明低剂量电离辐射影响重要的细胞应答,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

  2.非电离辐射在医院中常见的非电离辐射有微波、激光、磁场、超声、紫外线和红外线。紫外线可致皮肤起泡、脱皮甚至致癌,还可引起电光性眼炎。红外线可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形成永久性色素沉着或眼部损伤等。国外一些最新研究发现低频电磁可以导致恶性血液病和癌症的发生,而在Lee等研究中发现,在所测定的19个手术室的电磁场(EMF)密度均超过设定标准值2mG.激光手术中有可能导致配合护士的皮肤灼伤、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等眼睛损害。微波可致神经衰弱综合征、内分泌失调、促使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降低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

  3.噪声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容许声压级为38dB,而Tijunelis、Tsiou等人对医院环境噪声污染的研究中发现:急诊室平均噪声值为43~52.9dB、ICU为60.3~67.4dB,手术室噪声也高于国际噪声标准容许声压级。噪声强度在50~60dB时,即能产生相当大的干扰,长时间暴露于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能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噪声不仅可以引起医护人员心理紧张,还可以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改变。

  目前国内外对各种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特别是电离性辐射的研究较为深入,近年来的研究方向集中在长期小剂量的职业暴露对医护人员身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但国内却未见关于医院内噪声对医护人员的健康影响的相关性研究。

  生物性危害

  常见的生物性因素为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包括HIV、HBV、HCV等在内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与传染病人的直接接触或是接触污染的物体,病人的分泌物、组织、体液等而导致护理人员感染。在2003年春季暴发的SARS疫症中,根据卫生部2003年5月15日正式通报,医务人员感染率最高,为18.38%,其中护士占48.81%。世卫组织报告:医院工作人员中乙肝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有国外研究者认为,HCV在医务人员中的流行率高,特别是10年以上从业医师和有针刺伤的人员更易感染。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资料显示:到2000年底美国已有57名医务人员被确诊由于职业暴露而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通过1次针刺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医护人员的结核患病率逐年升高,根据Driver调查纽约医务人员结核患病率已经由1994年的2.6%上升至2002年的4.0%,56%的在职医务人员结核菌素实验(TST)阳性。佟萍霞等的调查发现:护士柯萨奇病毒感染高于正常组2.62倍。门诊、急诊护士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较其他人群高出8.97倍。风疹、疱疹、腮腺炎、水痘、甲肝等对医护人员亦有一定的危险性。

  生物性职业危害从职业医学创立时起,就为经典的研究范畴,近年来国外研究的热点在医务人员自身的高发传染病在同事之间或由医务人员到病人的传播感染。而我国长期以来缺乏大型对医护人员职业危害生物因素的研究项目,直到SARS后我国才开始重视生物因素的职业危害问题的研究。

  化学性危害

  医院中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如各种消毒剂、固定剂,各种药物,各种废气、污染气体、乳胶等,可以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针刺伤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

  1.各种消毒剂、固定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接触各种消毒剂、固定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常用的消毒剂多是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影响。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固定剂还可以造成护士手部皮肤的损害产生皲裂,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犯创造途径。

  2.各种药物抗肿瘤药如环磷酰胺、顺铂,抗病毒药如病毒唑气雾剂、戊双脒气雾剂,抗生素等为常见的对护理人员身体产生损害的药物。临床护士在准备药液或给药时不可避免接触抗肿瘤药物和化疗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暴露的剂量虽小,但日常频繁接触,会因蓄积作用产生远期影响,不但引起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高,而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险。Undeger发现肿瘤科护士的DNA损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频繁接触各种抗生素对临床护士近期、远期影响尚未见相关研究及报道,但在操作中因接触青霉素致过敏性休克、猝死均有报道,而抗生素引起的慢性皮肤过敏等也屡见不鲜。

  3.各种废气、污染气体手术室中存在残余的麻醉废气,长期接触可导致在机体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健康的浓度,有可能对手术室工作人员有不良的生育影响、心理行为影响及其他影响,如白细胞减少症等。Turkan的研究最新发现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血浆和红细胞抗氧化活动明显低于对照组,麻醉废气直接影响机体的抗氧化系统。臭氧对眼睛粘膜和肺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引起肺水肿和哮喘。医疗用品外漏的水银在室温下即可蒸发形成汞蒸气,Prokopowicz对波兰7所医院调查发现一些医院病房汞蒸气浓度高达13.9mg/m3,远远高出1mg/m3的标准。汞蒸气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可致慢性汞中毒、过敏性皮炎、口炎、脱发、消化道和精神症状等。

  4.乳胶近年乳胶手套在医院的用量大大增加,乳胶过敏者也随之增多,根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协会(NIOSH)的报告,普通人乳胶过敏的比率为1%~6%,而医护人员则有8%~12%,护理人员为医院中高危人群。手部接触乳胶手套,而引起皮肤瘙痒、起水疱等过敏性皮肤炎,较为常见。急发性乳胶过敏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虽少见但也逐渐受到重视。1998年台湾陈怡行等人在台中地区的调查发现约8.25%的医护人员对乳胶手套有立即型过敏反应,3人已有过敏性哮喘发生,其中两人曾并发过敏性休克。护士对各种有害的化学物质缺乏足够的认识,由此产生的危害尚缺乏相关性的调查研究。国内关于乳胶过敏的原因虽然有少量研究,但针对医护人员特殊群体的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还是空白。

  工作环境改造学、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

  1.工作环境危害工作环境改造学是应用科学的知识设计环境、工具、工作场所和工作内容,使之与劳动者的心理、身体的极限和能力相适应。如果工作环境和程序违反人体工程学原理就会导致潜在的事故和伤害。护理工作中搬抬移动患者、劳动强度太大、不注意应用力学原理、弯腰过多等均可引起肌肉骨骼不适,腰背痛、关节损伤、重复性劳损等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在美国劳动统计局2002年的最新统计中,助理护士排在最易发生肌肉骨骼不适职业的第1位。12%的护士因为腰背痛而离职,52%有长期的腰背痛病史。手术室护士、助产士由于站立时间较长,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率高,由于电脑在护理工作中使用频繁还可以导致腕管综合征的发生。

  2.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护士主要压力源是专业及工作本身,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以及工作疲劳感,均影响着护士心身健康、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护士人力缺乏所带来的工作负荷过重,护理工作的特殊作息如频繁的倒班、夜班、节假日加班等可引起的压力和家庭关系紧张疲溃感。许多组织管理方面的因素如角色模糊、管理能力低、资源不足可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目前的医疗体制改革和经济环境也可以增加护士心理不安定感。李小妹等对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调查发现,临床护士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无成就感者占53.2%,明显高出国际常模(33%)。

  3.工作场所暴力近年来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现象不断发生,而与病人有着最直接接触的护士和护工的危险性最高。根据美国劳工局(BLS)估计1999年发生在医院工作人员的非死亡性攻击事件有2637起,其受害者中护士占第1位。暨南大学医学院杨巧红调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758名护理人员中过去一年有457人曾遭受暴力,暴力的发生率60.3%;遭受暴力的类型以语言暴力为主。最近加拿大在对两省210所医院的8780名护士的调查表明,有46%的护士在5天轮班工作周期中受到一种或多种暴力侵犯,约20%的护士报告受到身体暴力侵犯,70%的护士没有上报。工作场所暴力不仅直接威胁护士人身安全,还可以对其造成心理方面严重危害。

  工作环境改造、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目前已经上升到迫使护士离职的主要职业危险因素。国内对护理人员此类因素危害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流行病学的描述和原因的统计分析上,而医院管理部门也常忽视此类危害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逐年升高,但目前我国针对护士所受到的暴力伤害和相关的心理影响的研究较少。故今后针对工作环境改造、心理社会和组织因素危害,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改进意见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预防措施以减少此类危害的发生已迫在眉睫。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