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执业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黄疸的几个类型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见于母乳喂养儿,黄疸于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有助于诊断。

  核黄疸:是指胆红素脑病,一般多留有后遗症,严重者可死亡。核黄疸的四联症: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不能过快的给予高渗药物输入,以避免增加脑内胆红素浓度。

  新生儿败血症引起的黄疸: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症状常不典型,表现为进奶量减少、溢奶、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不吃、反应低下、面色苍白或灰暗、神萎、嗜睡、体重不增等症状。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怀疑败血症:黄疸;肝脾肿大;出血倾向;休克;呼吸窘迫等其它表现;可合并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引起的黄疸:医学 教育网原创大多数RH溶血病患儿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而多数ABO溶血病在第2-3天出现。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型为主,但如溶血严重,造成胆汁淤积,结合胆红素也可升高。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