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中药/药学理论 > 辅导精华 > 正文

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中药药剂学(三)

  ☆ ☆☆☆☆考点21: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

  1.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越高,其亲水 性越强;HLB值越低,其亲油性越强。HLB值在15~18以上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增溶剂,HLB值在8~16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O/W型乳化剂, HLB值在3~8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W/O型乳化剂,HLB值在7~9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润湿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具有加和性。

  2.胶团和临界胶团浓度: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开始形成胶团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CMC)。临界胶团浓度的大小与其结构和组成有关,同时受温度、pH值以及电解质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3.起昙和昙点: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升高而加大,当达到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下降,溶液出现浑浊或分 层,但冷却后又恢复澄清。这种由澄清变成浑浊或分层的现象称为起昙,该转变温度称为昙点。产生起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此类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所含的聚氧乙 烯基与水分子形成的氢键在温度升高到昙点后断裂,从而引起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出现浑浊或分层现象,当温度下降至昙点以下时,氢键又可重新形成。

  4.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一般较大,其次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相对较小。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表面活性剂 还有较强的溶血作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比较轻微,其中聚山梨酯类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通常较其他含聚氧乙烯基的表面活性剂更小。

  ☆ ☆☆☆考点22: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肥皂类: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但容易被酸破坏,碱土金属皂还可被钙、镁盐等破坏,电解质可使之盐析,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一般只用于外用制剂。

  (2)硫酸化物:常用的有硫酸化蓖麻油(俗称土耳其红油)和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主要用作外用软膏的乳化剂)。

  (3)磺酸化物:常用的有脂肪族磺酸化物和烷基芳基磺酸化物。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是阳离子。常用的有苯扎氯铵(洁尔灭)、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等。

  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1)天然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有豆磷脂和卵磷脂,常用的是卵磷脂。

  (2)合成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部分主要是羧酸盐,阳离子部分主要是胺盐或季铵盐。

  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亲油性较强,常用作W/O型乳剂的乳化剂或O/W型乳剂的辅助乳化剂。

  (2)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商品名为吐温类。常用的有:吐温20(聚山梨酯20)、吐温40(聚山梨酯40)、吐温60(聚山梨酯60)、吐温80(聚山梨酯80)、吐温85(聚山梨酯85)等。

  (3)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常用作O/W型乳剂的乳化剂。常用的有聚氧乙烯40硬脂酸酯。

  (4)聚氧乙烯脂肪醇醚:常用的有西土马哥、平平加O及埃莫尔弗等。

  (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常用的有普朗尼克类,如普朗尼克F-68等。

  ☆☆考点23: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增溶

  (1)增溶原理: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浓度达到临界胶团浓度(CMC)以上,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团溶液中的溶解度显著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称为增溶。

  (2)影响增溶的因素

  ①增溶剂的性质、用量及使用方法:增溶剂的种类不同,其增溶量亦不同,即使是同系物的增溶剂,也因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增溶效果。同系物增溶剂的碳链越长,其增溶量也越大。对极性或中等极性药物而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越大,其增溶效果越好。

  ②被增溶药物的性质: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被增溶量通常越小。

  ③溶液的pH值及电解质:溶液的pH值增大,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增溶;溶液的pH值减小,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增溶。溶液中加入电解质,能使被增溶 药物的溶解度增加,其原因是电解质能够降低增溶剂的临界胶团浓度,从而使增溶剂在较低的浓度时形成大量胶团而产生增溶作用;另外电解质还可中和胶团的电 荷,增大了胶团内部的有效体积,为被增溶药物提供更多的空间,从而提高增溶效果。

  ④温度:影响胶团的形成;影响被增溶物质的溶解;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

  2.助溶: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第三种物质的加入而使其在水中溶解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助溶。加入的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难溶性药物与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有机分子复合物以及通过复分解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类而产生助溶作用。

  3.制成盐类:一些难溶性弱酸、弱碱类药物,可制成盐类而增加溶解度。

  ☆ 考点24:溶液型液体药剂

  溶液型液体药剂系指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均相液体制剂。属于溶液型液体药剂的有溶液剂、糖浆剂、芳香水剂、醑剂、甘油剂等。

  1.溶解法:将药物溶解于处方总量3/4的溶剂中,滤过,自滤器上添加溶剂至全量,搅匀即得。

  2.稀释法:将药物先制成高浓度溶液或易溶性药物的浓贮备液,再用溶剂稀释至所需浓度的溶液。溶液剂制备时应注意:①处方中若含有增溶剂、助溶 剂、pH调节剂、防腐剂、抗氧剂等附加剂,应先加入溶剂后再加入药物;②某些溶解缓慢的药物,在溶解过程中应采用粉碎、搅拌、加热等措施;易氧化的药物溶 解时,宜将溶剂加热放冷后再溶解药物,同时应加适量抗氧剂;③易挥发性药物或不耐热药物应在最后加入,以免因制备过程而损失。

  ☆ ☆考点25:高分子溶液、溶胶剂

  1.高分子溶液:高分子化合物如胃蛋白酶、右旋糖酐、明胶、阿拉伯胶、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以单分子形式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相体系称为高分子溶液,又称为亲水胶体,为热力学稳定体系。

  2.溶胶剂:分散相质点以多分子聚集体(胶体微粒)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称为溶胶剂,又称为疏液胶体。溶胶外观澄明,但具有乳光,属于高度分散的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 ☆☆☆考点26: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1.高分子溶液:①脱水剂,如乙醇、丙酮等可破坏水化膜;②大量的电解质可因其强烈的水化作用,夺去了高分子质点水化膜的水分而使其沉淀,这一过程称为盐析。

  2.溶胶:溶胶胶粒上形成的厚度有1~2个离子的带电层,称为吸附层。在荷电胶粒的周围形成了与吸附层电荷相反的扩散层。这种由吸附层和扩散层构 成的电性相反的电层称双电层,又称扩散双电层。由于双电层的存在而产生电位差,称ξ电位。溶胶ξ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粒之间斥力的大小,是决定溶胶稳定性的 主要因素。

  (1)电解质的作用:电解质离子的电中和使扩散层变薄,ε电位降低,水化膜变薄,胶粒易聚集。

  (2)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溶胶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高分子溶液,能显著地提高溶胶的稳定性,这种现象称为保护作用,形成的溶液称为保护胶体。

  (3)溶胶的相互作用:带有相反电荷的溶胶互相混合也会产生沉淀。

  ☆ ☆☆考点27:影响混悬型液体药剂稳定性的因素

  混悬型液体药剂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一般以0.5~10/m范围粒径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混悬液属于粗分散体系,且分散相有时可达总重量的50%.影响混悬型液体药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

  1.微粒间的排斥力与吸引力。

  2.混悬粒子的沉降:在一定条件下,混悬液中微粒的沉降速度符合stoke‘s定律。

  由Stoke‘s定律可见,沉降速度υ与r2、(ρ1-ρ2)成正比,与η成反比。为了增加混悬液的稳定性,在药剂学中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减小粒径;②增加分散介质黏度;③减小微粒与介质之间的密度差。

  3.微粒增长与晶型的转变:在尽可能减小微粒粒径,注意缩小微粒之间的粒径差。

  4.温度的影响:温度的改变常影响药物微粒的溶解与结晶过程,从而引起结晶长大、晶型转变。

  ☆ ☆☆☆☆考点28:混悬型液体药剂的稳定剂

  混悬型液体药剂的稳定剂在分散体系中可起润湿、助悬、絮凝或反絮凝的作用。常用的稳定剂有以下几类:

  1.润湿剂:疏水性药物制备混悬液时,常加入润湿剂以利于分散。常用的润湿剂有聚山梨酯类、司盘类表面活性剂等。

  2.助悬剂:助悬剂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使混悬液具有触变性,从而增加其稳定性。

  常用的助悬剂有:①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糖浆等。②高分子助悬剂。常用的天然高分子助悬剂有阿拉伯胶粉末(或胶浆)、西黄芪胶、琼脂等。常用的 合成高分子助悬剂有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醇等。③硅酸类,如胶体二氧化硅、硅酸铝、硅皂土等。

  3.絮凝剂与反絮凝剂:加入适量的电解质可使混悬剂中微粒周围双电层所形成的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加入电解质后使ζ电位升高,阻碍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的现象称为反絮凝,能起反絮凝作用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加入适宜的反絮凝剂也能提高混悬剂的 稳定性。同一电解质可因用量不同起絮凝作用或反絮凝剂作用,如枸橼酸盐、枸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和一些氯化物等。

  ☆ ☆☆☆考点29:乳化剂的种类及乳化剂的选择

  1.乳化剂的种类:常用乳化剂根据其性质不同可分为3类,即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溶液以及固体粉末。其中固体粉末的乳化作用不受电解质的影响,常用 的亲水性固体粉末有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硅皂土等,乳化时可形成O/W型乳剂;亲油性固体粉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等,乳化时可形成 W/O型乳剂。

  2.乳化剂的选择

  (1)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

  (2)根据乳剂给药途径选择:口服乳剂所用乳化剂必须无毒、无刺激性。外用乳剂应选用无刺激性的表面活性剂。注射用乳剂应选择磷脂、泊洛沙姆等乳化剂。

  (3)根据乳化剂性能选择:选择乳化性能强、性质稳定、受外界因素如酸、碱、盐等影响小、无毒无刺激性的乳化剂。

  (4)选择混合乳化剂。

  ☆ ☆考点30:乳剂制备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1.乳剂制备注意事项

  乳剂中分散相的体积比应在25%~50%,根据乳剂的类型选择适合HLB值的乳化剂或混合乳化剂,注意调节乳剂的黏度和流变性,必要时加入适量抗 氧剂、防腐剂。乳剂中添加药物时,若药物能溶于内相或外相,可先溶于内相或外相中,然后制成乳剂;若药物不溶于内相也不溶于外相时,可用亲和性大的液相研 磨,再制成乳剂,也可以在制成的乳剂中研磨药物,使药物分散均匀。

  2.制备方法

  (1)干胶法:适用于阿拉伯胶或阿拉伯胶与西黄芪胶的混合胶作为乳化剂的乳剂制备。

  (2)湿胶法。

  (3)新生皂法:如油相中硬脂酸与水相中三乙醇胺在一定温度(70℃以上)下混合时生成硬脂酸三乙醇胺皂,可作为O/W型乳化剂。本法适合于乳膏的制备。

  (4)机械法。

[转载于网络,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执业药师-无忧实验班

学霸同款好课

880起

查看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