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社区护理 > 正文

预防接种的程序——预防接种的反应

  生物制品对人体来说都是异种物质,人体经接种后,不仅会在接种部位的局部组织而且会在全身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反应,在这些反应进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通常称为预防接种的反应。接种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接种反应——正常反应

  反应机制:是由制品性质决定的。某些制品中的防腐剂、酸碱度及其他因素可引起局部反应。

  接种活菌或活疫苗后是一次轻的人工感染过程,活的细菌或病毒在接种部位增殖引起局部反应,全身反应则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这都是正常现象。如接种卡介苗后,有与其感染过程相应的免疫反应和传染性变态反应发生,所以种卡介苗引起的脓疮是正常反应。

  死菌苗和灭活疫苗或多或少地还保留着某种程度的毒性,接种后可引起一定的局部或全身反应。临床表现为接种后24小时内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红肿范围大的直径可达5厘米以上,有时还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全身症状轻的有疲倦感、头晕、周身不适;重的则有头痛、发热(体温可达38.6℃以上)、寒战、恶心,甚至呕吐、腹痛、腹泻等。活菌苗、活疫苗引起的反应大体上与死菌苗、灭活疫苗相似,但由于活菌苗、活疫苗接种后要有一个在体内增殖的过程,然后才引起反应,故一般症状出现较迟。

  (2)异常反应(又称预防接种的合并症)

  异常反应指同一批制品同时接种很多人,只在极个别人中发生的一类反应。

  其特点为:

  1、与制品的种类有一定联系,但只发生于个别人(与受种者体质有关)

  2、反应性质、临床表现与一般反应不同;

  3、反应程度比较严重,必须及时就医诊治。

  异常反应包括晕厥(俗称晕针)、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清病、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接种活疫苗后的全身性感染、诱发潜伏的感染等。

  预防:

  1、生物制品部门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生产,尤其注意活疫苗的毒力、吸附剂的剂量、消毒及运输过程中的冷链。

  2、疫苗使用部门,主要是接种者按规定进行接种,注意各种禁忌证。

  3、空腹饥饿时,不宜注射预防针,以防止血糖过低而引起严重反应。

  4、打针前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消除紧张害怕心理,鼓励孩子勇敢地接受注射。

  5、打针后要注意接种部位的清洁卫生,暂时不要洗澡,以防局部感染。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