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心理护理 > 正文

认识过程——感 觉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对气味、颜色、光滑度等的感觉。这里有几点需要强调。

  二、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接受外界刺激并反映它们的各种属性。

  2.内部感觉

  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并反映它们的属性。

  三、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各种感觉器官对相应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性存在个体差异:①人与人之间对某一事物的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人敏感,有人迟钝。如各人对温度、疼痛的敏感程度不同。②同一个体,由于受年龄、情绪状态、健康状况不同感受性会有变化。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感觉阈限值大则感受性小,反之,感觉阈限小则感受性大。

  2.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感觉的适应: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适应。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消失,少数为感受性增加。[例如]

  感觉的相互作用:几种感觉同时或先后发生,彼此增强或干扰,影响感觉程度,称为感觉的相互作用。如噪声强使疼痛感加剧;绿色光线可提高听力;优雅音乐或许可以减轻疼痛。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