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61:中药原料处理的一般原则
1.含水溶性有效成分,或含纤维较多、黏性较大、质地泡松或坚硬的药材,以水煎煮,浓缩成稠膏,必要时采用高速离心或加乙醇等纯化方法去除杂质,再制成稠膏或干浸膏。
2.含淀粉较多的药材、贵重药、剧毒药、树脂类药及受热有效成分易破坏的药材等,一般粉碎成100目左右细粉,用适当方法灭菌后备用。
3.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药材宜用双提法,先提取挥发性成分备用,药渣再与余药加水煎煮,并与蒸馏后药液共制成稠膏或干浸膏粉。
4.含脂溶性有效部位的药材,可用适宜浓度的乙醇或其他溶剂以适当的方法提取,再浓缩成稠膏。
5.有效成分明确的药材采用特定的方法和溶剂提取后制片。
☆☆☆☆考点62:药料制颗粒的目的与制粒方法
1.药料制颗粒的目的:①增加药料的流动性,使片重和含量准确;②避免粉末分层,保证片剂含量均匀;③减少细粉吸附和容存的空气,避免片剂松裂;④避免细粉飞扬及黏冲、拉模等现象。
2.常用制粒方法
(1)挤出制粒法:将药料加黏合剂或润湿剂或稠浸膏,混合制成“握捏成团,轻压则散”的软材,经挤压通过筛网的制粒方法,为目前生产应用最多的制粒方法。
(2)湿法混合制粒法:将药料与辅料共置快速搅拌制粒机的密封容器内,将混合、制软材、分粒与滚圆一次完成的制粒方法。
(3)喷雾转动制粒法:将药粉和辅料的混合物置包衣锅或适宜的容器中转动,将润湿剂或黏合剂呈雾状喷入,使粉末黏结成小颗粒,同时加热使水分蒸发,滚转至颗粒干燥。此法适于中药半浸膏粉、浸膏粉或黏性较强的药物细粉制颗粒。
(4)流化喷雾制粒法:又称“沸腾制粒”或“一步制粒法”。系将制粒粉料置于流化喷雾制粒设备的流化室内,利用气流(温度可调)使悬浮呈流化态,再喷入润湿剂或黏合剂液体,使粉末凝结成粒的方法。
(5)喷雾干燥制粒法:将中药浓缩液,经特殊雾化器雾化成大小适宜的液滴喷入干燥室中,并在热气流中干燥得到近于球形的细小颗粒。干颗粒可直接压片或再经喷雾转动制粒。
3.不同类型中药片剂的制粒:全粉末片的制粒、半浸膏片的制粒、全浸膏片的制粒、提纯片的制粒。
☆考点63:干颗粒的质量要求
1.主药含量:按该片剂成品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指标成分含量应符合规定。
2.含水量:中药压片用干颗粒含水量一般为3%~5%;化学药干颗粒含水量为1%~3%,但有些品种可例外。
3.松紧度:干颗粒以手指轻捻能碎成有粗糙感的细粉为宜。颗粒过硬压片易产生麻面;疏松颗粒易碎成细粉,压片时易产生顶裂。
4.粗细度:应根据片重和片径来选择颗粒的粒度,大片可用较大或较小颗粒压片,但小片必须用较小颗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片重差异。
一般干颗粒中20~30目的粉粒以20%~40%为宜。若粗粒过多则压成的片剂重量差异大,而产生松片、裂片、边角毛缺及黏冲等现象,可能与细粉过多有关。
☆ 考点64:压片前干颗粒的处理
1.整粒:系指干颗粒再次通过筛网,使条、块状物分散成均匀干粒的操作。
2.加挥发油或挥发性药物:处方中含有的或提得的挥发油,可加于整粒时从干颗粒中筛出的部分细粉中,两者混匀后,再与其他干粒混匀。薄荷脑、冰片等挥发性固体药物,可用少量乙醇溶解后或与其他成分研磨共熔稀释后,喷雾在颗粒上混匀。
3.加崩解剂与润滑剂:崩解剂应先干燥过筛,在整粒时加入干颗粒中,充分混匀,且压片前应密闭防潮。适量的润滑剂应在整粒后筛入干颗粒中,混匀。
☆ ☆☆☆☆考点65: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松片
(1)润湿剂或黏合剂品种不当或用量不足,致使压片物料细粉过多;含纤维、角质类、矿物类药量多,缺乏黏性或具有弹性,致使颗粒松散不易压片:可加入干燥黏合剂,或另选黏性较强的黏合剂及适当增加其用量重新制粒。
(2)颗粒过干,其弹性变形较大,压成的片子硬度差。但含水量过多,压片时易黏冲,且片剂硬度亦降低。可采用相应方法,调控颗粒中的含水量。
(3)药料中含挥发油、脂肪油等成分较多:若油为有效成分,可加适当的吸收剂吸油,也可制成微囊或包合物等。若油为无效成分,可用压榨法或脱脂法去除。
(4)制剂工艺不当:应采用新技术改进制剂工艺。
(5)压片时压力过小或车速过快,受压时间过短:可适当增大压力,减慢车速。
(6)冲头长短差异:应更换冲头。
(7)片剂露置过久:应在干燥、密闭条件下贮藏。
2.裂片:片剂受到震动或经放置后从腰间裂开称“裂片”,从顶部脱落一层称“顶裂”。
(1)压片物料细粉过多,或颗粒过粗、过细;原料为针、片状结晶,且结晶过大,黏合剂未进入晶体内部引起裂片。可采用与松片相同的处理方法。
(2)颗粒中油类成分较多或含纤维成分较多时:可加用吸收剂或糖粉克服。
(3)颗粒过干或药物失去结晶水过多引起裂片:可喷洒适量稀乙醇湿润。
(4)冲模不合要求:可更换冲模。
(5)压力过大,或车速过快,颗粒中空气未逸出:可调节压力或减慢车速。
3.黏冲
(1)颗粒太潮,药物易吸湿,室内温度、湿度过高均易产生黏冲。应重新干燥颗粒,车间恒温、恒湿,保持干燥。
(2)润滑剂用量不足或分布不均匀,应增加用量,并充分混合。
(3)冲模表面粗糙或有缺损,冲头刻字(线)太深,或冲头表面不洁净。应更换冲模,并擦净冲头表面。
4.片重差异超限
(1)压片颗粒粗细相差悬殊,或颗粒流动性差,致模孔中颗粒填充量不匀等,使片重差异增大。宜筛去过多的细粉,减少粗细差异,并掌握好颗粒的干湿度,或重新制粒。
(2)润滑剂用量不足或混合不匀,致压片加料时颗粒的流速不一,使填充量不等,片重差异变大。应适量增加润滑剂,并充分混匀。
(3)两侧加料器安装高度不同,或加料器堵塞,使填充颗粒的速度不一,或下冲塞模不灵活,致颗粒填充量不一。应停机检查,调整后再压片。
5.崩解时间超限
(1)崩解剂的品种、用量及加入方法不当:应调整崩解剂品种或用量,并改进加入方法。
(2)黏合剂黏性太强,用量过多:应选用适宜的黏合剂或润滑剂,并调整其用量。
(3)颗粒粗硬,或压片压力过大:应将颗粒适当破碎或适当减少压力。
(4)含胶、糖或浸膏的片子贮存温度较高或引湿后,崩解时间均会延长。应注意贮藏条件。
6.变色或表面斑点
(1)中药浸膏制成的颗粒过硬,有色颗粒松紧不匀,或润滑剂混合不匀等:原、辅料应充分混匀,并改进制粒方法。
(2)挥发油分散不匀出现油斑,应增加密闭闷吸时间,或改进加入方法。
(3)上冲油垢过多,落入颗粒产生油点:应经常擦拭机器。
☆ ☆☆☆☆考点66:包糖衣操作要点及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处理办法
1.操作要点:①必须层层充分干燥。②浆粉用量适当。③干燥温度适当,温度变化符合各工序要求。包糖衣层,锅温一般控制在40℃左右,且每次加入糖浆后,应待片面略干后再吹风(35℃)至干。
2.包糖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处理办法
(1)色泽不匀或花斑:原因在于有色糖浆用量过少又未混匀,包衣时干燥温度过高,糖晶析出过快致片面粗糙不平;衣层未干即打光;可溶性色素干燥过程中“迁移”;中药片因受潮变色。处理方法:“加厚衣层”或“加深颜色”。
(2)脱壳:原因在于片心本身不干;包衣时未及时充分干燥,水分进入片心;衣层与片剂膨胀系数不同。处理方法:除包衣片心干燥外,包糖衣时严格控制加料量和速度,注意干燥温度和程度。如发现脱壳,则洗除衣层重新包衣。
(3)片面裂纹:原因在于糖浆与滑石粉的用量不当;温度高干燥快,析出粗糖晶使片面留有裂缝;酸性药物与滑石粉中的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或糖 衣片过分干燥。处理方法:包衣时控制糖浆与滑石粉用量、干燥温度与干燥程度,使用不含碳酸盐的滑石粉,并注意贮藏温度。
(4)露边和高低不平:原因在于包衣物料用量不当,温度过高或吹风过早;片心形状不好,边缘太厚;包衣锅角度太小,片子在锅内下降速度太快,碰撞 滚动使棱角部分糖浆、滑石粉分布少。处理方法:调整用量,糖浆以均匀润湿片面为度,粉料以能在片面均匀黏附一层为宜;在片剂表面不见水分时再吹风,以免干 燥过快,甚至产生皱皮现象;调整衣锅至最佳角度;露边不严重继续包数层粉衣层,以包严为止。
(5)黏锅:原因在于糖浆过量,或搅拌不匀,锅温较低时更易发生。处理方法:包衣操作时要搅拌均匀,糖浆浓度应恒定,用量适当,锅温不宜太低。
(6)糖浆不粘锅:原因在于锅壁上蜡未除尽;操作时电炉使用过早;包衣锅安装角度太小。处理办法:洗净锅壁蜡粉;采用吹热风、电炉低温等方法,使片子和锅壁均匀升温;适当调试包衣锅角度。
(7)打不光擦不亮:原因在于片面糖晶大而粗糙;打光的片剂过干或太湿;蜡粉受潮、用量过多。处理方法:控制好包衣条件,调整衣片干湿度和蜡粉用量。
☆ ☆☆考点67:薄膜衣物料
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常用于水溶性薄膜包衣,高黏度者用于非水溶性薄膜包衣。欧巴代(商品名0padry)即属含有HPMC的包衣材料,有胃溶、肠溶、中药防潮及最后抛光等类型。
2.羟丙基纤维素(HPC):可溶于胃肠液中;黏性较大,多与其他薄膜衣料混合使用。乙基纤维素(EC)、甲基羟乙基纤维素(HMEC)等也可选作薄膜衣物料。
3.丙烯酸树脂Ⅳ号:为较理想的胃溶型薄膜衣材料,国外商品名为“Eudragit”有胃溶型、肠溶型、不溶型等多种型号。
4.苯乙烯-乙烯吡啶共聚物:适用于引湿性强的中药片。
5.增塑剂:常用的水溶性增塑剂有甘油、聚乙二醇、丙二醇等;非水溶性的有蓖麻油、甘油三醋酸酯、乙酰化甘油酸酯及邻苯二甲酸酯等。
☆ ☆☆☆考点68:油脂性基质
油脂性基质的特点是润滑性好、无刺激性,并能封闭皮肤表面,减少水分蒸发,促进皮肤的水合作用,对皮肤的保护及软化作用比其他基质强。
1.油脂类:常用的有豚脂、植物油、氢化植物油等。中药油膏常用麻油与蜂蜡的熔合物为基质。
2.类脂类
(1)羊毛脂:又称无水羊毛脂,因含胆甾醇、异胆甾醇与羟基胆甾醇及其酯而有较大的吸水性,由于羊毛脂的组成与皮脂分泌物相近,故可提高软膏中药物的渗透性。
(2)蜂蜡:常用于调节软膏的稠度,可作为辅助乳化剂。
3.烃类
(1)凡士林:油腻性大而吸水性较差(仅能吸水5%),故不宜用于有多量渗出液的患处。但与适量的羊毛脂、鲸蜡醇或胆甾醇等合用,可增加其吸水性。
(2)石蜡和液状石蜡:两者主要用于调节软膏稠度,液状石蜡还可用以研磨药物粉末,使易与基质混匀。
4.硅酮:俗称硅油。对皮肤无刺激性,润滑而易于涂布,不妨碍皮肤的正常功能,不污染衣物,常与油脂性基质合用制成防护性软膏,用于防止水性物质及酸、碱液等的刺激或腐蚀,亦用于乳膏剂。
☆ ☆☆☆考点69:概述
1.外用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专供外用的半固体或近似固体的一类制剂。具有保护、润滑、局部治疗的作用,也可透过皮肤和黏膜起全身治疗作用,后者亦称经皮吸收制剂(TDDS),或经皮给药系统(TTS)。
2.外用膏剂药物的透皮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1)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三个阶段。
(2)透皮吸收途径:外用膏剂透皮吸收的途径有完整表皮、毛囊、皮脂腺和汗管。其中,完整表皮是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毛囊和汗腺在透皮吸收的初期起着重要的作用。
(3)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①皮肤条件。②药物性质:药物必须具有适宜的油、水分配系数,即具有一定油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穿透作用较理想。③基质 的组成与性质:基质的pH影响弱酸性与弱碱性药物的穿透、吸收,当基质pH小于弱酸性药物的pKa或大于弱碱性药物的pKa时,这些药物的分子形式显著增 加而利于吸收。基质中添加表面活性剂、皮渗促进剂等附加剂能增加药物的穿透性,有利于吸收。④其他因素:外用膏剂中,药物的吸收还与药物浓度、应用面积、 应用次数及与皮肤接触时间等密切相关。
☆☆考点70:水溶性基质
1.纤维素衍生物:常用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2.聚乙二醇(PEG):化学性质稳定,可与多数药物配伍,不易酸败和发霉,吸湿性好,可吸收分泌液,易于洗除。药物释放和渗透较快。常以适当比 例相对分子质量在300~6000的聚乙二醇相互配合,制成稠度适宜的基质使用。但本品与苯甲酸、鞣酸、苯酚等混合可使基质过度软化,可降低酚类防腐剂的 防腐能力,长期使用可致皮肤干燥。
3.卡波沫:系丙烯酸与丙烯基蔗糖交联的高分子聚合物,商品名卡波普。无毒,无刺激性,具有溶胀与凝胶特性以及增湿、润滑能力,铺展性良好,涂用 舒适,并具有透皮促进作用,尤适于脂溢性皮炎的治疗。同时也是液体药剂良好的助悬剂、增稠剂和辅助乳化剂,还可用作黏合剂、包衣材料和缓释控释材料。
4.其他:主要有海藻酸钠、甘油明胶、皂土等。
[转载于网络,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