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护理措施:
(1)现场急救
配合医生全力以赴,按ABCDEF六点心肺复苏程序有条不紊进行急救。
1)建立通畅气道:移去枕头使头颈伸展,抬高下颌角避免舌根后坠,迅速清除口、咽腔和气管内分泌物后立即做人工呼吸。
2)人工呼吸:最好采用口对口呼吸:置仰卧位,使头尽量后仰,气管伸直,另一手捏住其鼻孔,术者深吸气后,对准患儿口内吹气,直到患儿胸部稍膨起,则停止吹气,放松鼻孔,让患儿肺部气体排出;如为幼婴,可以口对婴儿的口鼻一并吹气,牙关紧闭者可采用口对鼻孔吹气。吹气与排气的时间之比应为1:2.人工呼吸频率在儿童为20~24次/min,婴幼儿为30~40次/min.次数过多不利于静脉血回流。对婴幼儿吹气不可用力过猛,以免肺泡破裂。尽快用简易呼吸器或气管插管,插管后接呼吸机,有利于加压给氧和辅助通气。
3)心脏按压,建立血循环:将患儿平卧于硬板上,抢救者以手掌根部压心前区胸骨处。新生儿及婴儿心脏位置较高,应在胸骨中1/3处按压;儿童则在胸骨下1/3处按压;对10岁以上儿童可用双手按压,使胸骨下陷3~4cm,频率60次/min.学龄前儿童频率为80次/min.对较小婴儿可用双手环抱患儿胸部,将第2至第5指并拢置于背部,双手大拇指置于胸骨中1/3处,然后用两手拇指与其余4指同时相对按压,深度约2cm,频率为100次/min.心脏按压时,防止用力过猛或部位不正确而发生肋骨骨折或内脏损伤(心、肺撕裂,气胸,胸腔和心包积血等)。按压时尚应注意防止胃内容物流出造成窒息。按压通气比:新生儿为3:1;<8岁儿童双人操作为15:2,单人操作为30:2;>8岁儿童同成人,无论单、双人操作均为30:2。
心脏复苏成功的标志:①扪到颈、肱、股动脉跳动,测得血压>8kPa;②听到心音,心律失常转为窦性心律;③瞳孔收缩,这是组织灌流量和氧供给量足够的最早指征;④口唇甲床颜色转红。
4)药物选择:为促进心跳及呼吸的恢复,在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同时,应根据心电图监护显示心跳骤停的类型,由静脉或气管内注射复苏药物。必须保持静脉输液的畅通,按医嘱及时输入各种药物①心搏停止时,可选用l:1000肾上腺素,每次0.1~0.2mg/kg,静注或气管内滴入,每隔5min可重复应用1次。
②室性心动过速时选用利多卡因,初次剂量为lmg/kg,在1~2min内推注完毕。如一次静脉注射无效,可每隔5min重复注射一次,直到心动过速停止或在20min内总量已达5mg/kg为止。根据病情可继以每分钟25~50μg/kg速度滴注。
③同时采用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首次用量为l.5~2m1/kg静脉推注,如缺氧仍严重,可加到5m1/kg.此后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再给予碱溶液。大量高渗碳酸氢钠液可致高钠血症,易致颅内出血,必须慎用。
④心脏复跳、血压升高到最低有效水平时,即可开始应用脱水剂(详见二、急性颅内压增高),预防脑水肿。
5)除颤:心室颤动为多种疾病的临终危象,应选用胸外直流电除颤。开始用2Ws/kg,以后根据病情用3~5Ws/kg直到总量为400Ws为止。除颤前应保证氧的供应,并纠正酸中毒。
(2)复苏后的护理
心跳呼吸恢复后,一些重要器官因受缺氧性损伤,机体呈现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患儿面临着脑缺氧、心律紊乱、低血压、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感染等问题,其中有的已有表现,有些变化是潜在的,需要预防,因此护理工作中应密切观察各方面的变化,以防心跳、呼吸的再次停止,以及各种合并症的发生。具体观察项目如下:
1)继续密切观察病情和监测生命体征,需有专人护理。
2)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护时,注意心率变化和异常波形、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同时注意周围循环、血气、电解质等变化。保持呼吸通畅。
3)注意神志、精神、瞳孔等变化并记录。
4)维持正常体温,体温过高时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适当保温。
5)做好口腔、鼻孔、眼及皮肤护理,防止感染。
6)详细记录出入量,保证热量供应。
7)整理抢救设备,补充急救药品以应急需。
8)做好患儿家长工作,消除恐惧心理,以便配合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