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基础护理 > 正文

输液病人怎么“吃”?

  很多接受输液的病人因病情重,难以经口摄食,或进食量不足以满足机体所需。这时,“吃”的另一形式“胃肠内营养”就责无旁贷地担起了重任。

  胃肠内营养是将食物中的营养“提取”后重新“合成”为易于消化或无须消化而可直接吸收的营养液,经口服或管饲进入胃肠道。在很大程度上,胃肠内营养可替代自然食物,满足人体的营养需要。

  对于输液病人而言,接受并学会使用胃肠内营养,相当于构筑了一道防止营养不良、防止胃肠萎缩的强大防线。

  “三忌”和“三度”

  胃肠内营养喂养有“三忌”:忌过快,忌过冷,忌过浓。

  这三者,往往源于“求胜心切”,加之对胃肠内营养认识不足,或一次性大量喂入,或在低温下立即食用,或不按规定,配置过高浓度液,导致腹胀、腹泻、腹痛、恶心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使胃肠内支持疗法被迫中断。这些并非胃肠内营养本身之过,只要注意调整喂养方式,即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问题。

  调整喂养方式的关键在“三度”:速度、温度、浓度。

  速度者,宜慢不宜快。

  温度者,不可过冷或过热,一般控制在与体温(36℃~37℃)接近即可。

  浓度者,不宜过浓,最初浓度不宜超过10%,最大浓度不超过25%.

  四个要点

  要点一:营养液配置全过程要保持清洁卫生。

  要点二:喂养姿势要摆对。

  要点三:选择配方要慎重。

  要点四:循序渐进是个宝。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