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儿科护理 > 正文

结核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以原发型肺结核最常见,严重病例可引起血行播散发生粟粒型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后者是结核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许多成人结核病是在儿童时期受感染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原学

  结核杆菌属分枝杆菌,染色具有抗酸性。对人具有致病性的主要是人型和牛型结核杆菌。结核杆菌含有类脂质、蛋白质和多糖体,结核蛋白质能使机体致敏,产生变态反应,引起疾病。结核类脂质对细菌具有保护性,使其对酸、碱、消毒剂的耐受力较强。冰冻l年半仍保持活力,对湿热比较敏感,经65℃30min即可灭活,干热100℃20min灭活。痰液内结核菌用5%石炭酸或20%漂白粉须经24h处理才能被杀灭。

  (二)流行病学

  开放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传染源。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如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污染了结核菌的其他食物可引起消化道传播,经皮肤或胎盘传染者极少。

  (三)机体反应性

  小儿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机体初次感染结核菌4~8周后,通过致敏的T淋巴细胞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IV型变态反应),此时如用结核菌素作皮肤试验可出现阳性反应,同时产生一些如疱疹性结膜炎、皮肤结节性红斑、一过性多发性关节炎等变态反应性表现。

  在发生变态反应同时获得一定免疫力。免疫力能将结核菌杀灭或使病灶局限。若免疫力较强,感染的结核菌毒力较弱,可不发病。若小儿免疫力低下或感染了毒力较强的结核菌则可致病。

  在结核的发病中,变态反应的强弱起重要作用。变态反应弱时,如在细胞免疫缺陷病时则结核病发病较多,病情较重,死亡率高。变态反应中等强度,病变局限。如病灶内结核菌多、毒力大,变态反应过分强烈时,表现为干酪坏死或结核播散。

  总之,小儿初次感染结核菌是否发展成为结核病,取决于细菌的毒力、数量和机体的免疫力。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