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有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之分,非创伤性SAH又称自发性SAH或原发性SAH.在最近全球范围的大样本前瞻性人群调查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每年的发病率为10.5/100,000(Linn,1996)。女性多见,女:男为1.3-1.6:1.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在六十岁左右达到高峰,但年龄增大反而下降。好发冬季或冷暖交替之际。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不完全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主要有: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烟雾病(Moyamoyadisease)和血液病等。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约有75%—80%,动脉瘤居于脑血管意外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是一种导致死亡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据统计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死亡率高达30~40%,其中半数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存活的病例,1/3可发生再次出血,发生再次出血者的死亡率高达70~80%.脑动静脉畸形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约有10~15%,初次出血死亡率10%左右。因此,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被称为“人体内不定时的炸弹”。
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有1/3发生于剧烈运动中,如:举重、情绪激动、咳嗽、屏便、房事等。在真正SAH前2小时-8周内,部分患者有单侧眼眶或球后痛伴动眼神经麻痹的先兆症状,有时伴恶心呕吐和头晕症状,先兆症状通常由少量蛛网膜下腔渗血引起,也可因血液破入动脉瘤夹层,瘤壁急性扩张或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症状:1)剧烈头痛,突发,呈劈裂般剧痛,可遍及全头或前额、枕部,再延及颈、肩腰背和下肢等;2)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3)意识障碍,见于半数以上病人可有短暂意识模糊至昏迷;4)精神症状,部分病人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幻觉等;5)癫痫,见于20%病人;6)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部肌肉痉挛,使颈部活动受限,严重时出现颈项强直,神经系统检查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