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可依据发生部位分为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而按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将心律失常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是较为简便的分类方法。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根据心脏跳动的频率、规律的不同而不同,如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多有心悸、心前区不适、头晕及恶心等表现;前期收缩(又称早搏),患者会有胸闷、心跳停顿感等;而严重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会引起头晕、黑蒙甚至晕厥。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如高血压、冠心病、电解质紊乱等;也有不少心律失常是由生活因素(如寒冷刺激、吸烟、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引起的。
近年来,心律失常的无创诊断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基本的手段,对大多数心律失常,如各种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及传导阻滞等,单凭心电图就能作出诊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即Holter检查,对于诊断发作频繁但常规心电图上捕捉不到的心律失常具有很大的价值。心电监护适用于卧床病人,优点是发现心律失常后可立即回放、分析,缺点是病人不能随意行走、活动。信号平均心电图技术常用于检测心室晚电位,心室晚电位阳性是预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与心脏猝死的危险因素。心率变异性是衡量自主神经活性的一种无创指标,心率变异性降低是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脏猝死的的独立危险因素。QT离散度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上最大与最小QT间期的差值,反映了心室复极的离散程度,它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之一。
心律失常的治疗有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心脏起搏及外科手术治疗。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钠通道阻滞药,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等。第二类为β受体阻滞药,常用药物为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第三类为钾通道阻滞药,常用药物为胺碘酮。第四类为钙通道阻滞药,常用药物为维拉帕米。选用抗心律失常药时应注意积极治疗或纠正心律失常的病因,如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心肌缺血等,针对病因选药。
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疗,还得看患者自觉症状的轻重。对于自觉症状重的人,用药使症状减轻些当然有好处。但是,不少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促心律失常作用,即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导致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首先应考虑药物以外的治疗方法,如尽量保持生活规律、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戒烟酒等。一般只有当早搏次数超过每分钟5次,自觉症状又较重,经上述调整后仍无好转时,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对于有好转的可能,缓慢性心律失常应尽快找医生治疗。如无好转的可能,心率又特别缓慢,引起明显头晕或晕厥等症状,则宜安装心脏起搏器。心率每分钟在50次以上,无明显症状的,可观察一段时间,暂不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