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中医护理 > 正文

寒及寒证

  寒是冬季的主气,故寒病多见于冬天,但其他季节亦可见,外寒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寒邪,伤于肌表为“伤寒”,直中脏腑为“中寒”,也可与他邪合并致病为风寒、寒湿等,内寒是脏腑阳气不足,主要是肾阳不足所致。

  1.寒的性质和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寒邪外束,卫阳受损出现恶寒,寒邪中里伤阳而出现各脏腑寒象、身寒肢冷,呕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痰涎稀薄等。

  (2)寒性凝滞主痛:寒使机体气血凝滞、运行不畅,因而疼痛,如外感寒邪周身疼痛;寒中胃肠则脘腹疼痛:侵犯骨节则骨节疼痛。

  (3)寒性收引:寒在皮毛腠理,则毛窍收缩、卫阳郁闭出现恶寒、无汗、寒客血脉则血脉收缩而显紧脉;寒在筋骨、经络,则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

  (4)寒邪由表入里易于化热:寒邪使腠理闭寒,阳不能泄,阳气内闭而化热,或邪正相争,阳盛于外;或邪传阳明。入里化热。

  2.常见的寒证

  (1)外寒:寒邪由外侵入机体而致病。

  ①伤寒:外感寒邪,客于肌表,营卫运行不畅,腠理闭阻,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身痛、苔白、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

  ②寒痹:寒邪伤络或筋骨、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得热痛减,遇寒加剧,治宜温经散寒。

  ③中寒:寒邪直接伤里,腹痛腹泻、肠鸣、呕吐清水,或战慄身凉,四肢冷,脉伏,治宜温中散寒。

  (2)内寒;:阳气虚弱后各脏腑功能低下,衰退出现阳虚里证,畏寒肢冷,气短、唇青、腹胀便溏。纳差,腰脊冷痛,小便频数,男子阳萎,女子带下清稀。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