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不经昏仆而仅见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因其起病急骤,见证多端,变化迅疾,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亦称“卒中”。
《内经》始见中风的记载,对卒中、昏迷有仆击、大厥、薄厥等描述,对半身不遂有偏枯、偏风、痱风等名称。在病因方面,《内经》也多有论述。在病机方面,在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随着病因学的发展对中风发病期与后遗症的治疗方法也益趋完善,唐宋以前主要以疏风散邪,扶正为法。金元以后治火、治痰、治虚、滋阴、熄火、开窍、固脱各有所长。现代医家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进一步探讨发病机理,认为本病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逆乱,直中犯脑。病位在脑,病情较重。
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等多种脑血管疾患,凡以上述特征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