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执业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的变化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心尖搏动强度及范围的变化

  (1)生理条件下的变化:

  心尖搏动的强弱与胸壁厚度有关。体胖或肋间变窄时心尖搏动较弱,范围也较小;体瘦、儿童或肋间增宽时,心尖搏动较强,范围也较大。剧烈活动、情绪激动、兴奋时,心脏活动加强,心尖搏动亦增强。

  (2)病理条件下的变化

  1)心脏疾病:

  ①左心室肥大时心搏有力,心尖搏动明显增强,可呈抬举性,心尖搏动范围也较大。

  ②心肌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等)可使心肌收缩乏力,心尖搏动减弱。

  ③心室腔扩大时,心尖搏动减弱,心尖搏动范围明显增大(搏动弥散)。

  ④心包积液时,心脏与前胸壁距离增加,心尖搏动可减弱,甚或消失。

  ⑤心脏收缩时心尖反向内陷,称为负性心尖搏动(inward impulse)。

  90%以上的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可见负性心尖搏动。当心包与周围组织有广泛粘连时,此现象又称为Broadbent征。右心室明显肥大时,由于心脏顺钟向转位,左心室向后移位,亦可出现负性心尖搏动。尤其在严重的三尖瓣反流患者,由于扩张的右心室占据了心尖部位,在收缩期将血液反流至位于胸骨附近扩张的右心房,导致了一种特征性的搏动——心尖部在收缩期内向运动而胸骨体下部左右两侧收缩期出现外向运动。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