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内科护理 > 正文

肌肉萎缩分类

  1.按发病机理分类

  (1)由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等病因产生的肌萎缩(肌肉萎缩)。

  (2)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引起的肌萎缩(肌肉萎缩),此种分类临床意义不大,因病因一时难以明确。

  2.根据肌萎缩(肌肉萎缩)分布分类:

  (1)全身弥漫性肌萎缩(肌肉萎缩);

  (2)头面部肌萎缩(肌肉萎缩);

  (3)头和上肢或上下肢近端肌肉萎缩;

  (4)上下肢远端肌萎缩(肌肉萎缩);

  (5)限局性肌萎缩(肌肉萎缩)

  3.根据导致肌萎缩(肌肉萎缩)的原发病变分类

  (1)神经原性肌肉萎缩

  (2)肌原性肌萎缩(肌肉萎缩)

  (3)废用性肌萎缩(肌肉萎缩)。神经原性肌萎缩(肌肉萎缩)主要指脊髓前角细胞及末梢神经等下运动神经元的病变,属于原发性神经原性肌萎缩(肌肉萎缩)。三者又彼此互相关连,而上运动神经元性病变虽也出现肌萎缩(肌肉萎缩),有人将其列为继发性,晚期为废用性萎缩。肌原性肌萎缩(肌肉萎缩)是指肌肉本身病变引起的。废用性肌萎缩(肌肉萎缩)尚可邮于全身消耗性疾病。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