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病人疼痛的相关因素:①创伤骨折;②外固定过紧、压迫;③伤口感染。
护理措施如下:
(1)加强临床观察,区分辨别疼痛的不同性质及临床表现,以确定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一般来说手术伤口疼痛于术后1~3d剧烈,并逐日递减缓解;创伤、骨折引起的疼痛多在整复固定后明显减轻,并随着肿胀消退而日趋缓解;开放性损伤合并感染多发生在创伤2~4d内,疼痛进行性加重或中呈动性疼痛,感染处皮肤红、肿、热、伤口可有脓液渗出或臭味,形成脓肿时可出现波动;缺血性疼痛为外固定物包扎过紧或患肢严重肿胀所致,表现为受压组织处或肢体远端剧烈疼痛,并伴有皮肤苍白、麻木,湿度降低,缺血范围较大或较严重可表现出被动伸指(趾)时疼痛加剧,或皮肤组织坏死后,疼痛可缓解。因此对任何异常疼痛应提高警惕。
(2)针对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对症处理。创伤,骨折伤员在现场急救时予以临床固定,以减轻转运途中的疼痛,并争取及时清创、整复。发现感染时通知医生处理伤口,开放引流,并全身应用抗生素;缺血性疼痛要及时解除压迫,松解外固定物。如已发生压疮应及时行褥疮护理;如发生骨筋膜间区综合征要及时手术,彻底切开减压。
(3)对疼痛严重而诊断已明确者,在局部对症处理前可应用吗啡、度冷丁、强痛定、曲马多等镇痛药物,减轻病人的痛苦。
(4)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防止粗暴剧烈,不引起或加重病人疼痛。
(5)如治疗护理必须移动病人,应事先向病人说明必要性,取得病人配合。 在移动过程中、对损伤部位重点托扶保护,缓慢移至舒适体位,争取一次性完成。
(6)截肢术后如患肢疼痛,应向病人耐心解释,一般可随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失,不须应用镇痛药物镇痛。
(7)断肢(指)再植术后病人肢体疼痛时应及时判明情况,有效镇痛,防止因疼痛刺激血管痉挛而影响再植肢体的成活。
(8)采用非侵袭性镇痛方法,如控制焦虑,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利用视觉或触觉分散法分散或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另外,利用冷敷、热敷,按摩及皮肤搽剂,也能达到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