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急救护理 > 正文

《急救护理学》学习指导——院外急救(一)

  1.什么是院外急救?

  广义院外急救是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的总称。狭义院外急救则专指有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之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广义和狭义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公众参与。

  2.院外急救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性强、随机性强;时间紧急;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复杂;以对症治疗为主;体力强度大。

  3.院外急救的任务有哪些?

  平时对呼救病人的院外急救;灾害或战争时对遇难者的院外急救;特殊任务时救护值班;通讯网络中心的枢纽作用;急救知识的普及。

  4.院外急救的原则是什么?

  先复苏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先重伤后轻伤;急救与呼救并重;先救治后运送;搬运与医护一致。

  5.根据急救开始时间的不同,如何进行急救分期?

  最佳急救期:伤后1小时内;较佳急救期:伤后24小时内;延期急救期:伤后24小时以后。

  6.现场分诊的要求是什么?

  边抢救边分类;指定专人承担分诊工作;分类依次进行(先危后重,再一般的原则);分类应快速、准确、无误。

  7.如何进行现场伤员急救标记?

  红色表示病伤严重,危及生命;黄色表示病伤严重,但不危及生命;绿色表示受伤较轻,可行走者;黑色代表死亡伤病员。

  8.在急救现场如何进行急救区的划分?

  收容区:为伤病员集中区,在此区挂上分类标签,并提供必要紧急复苏等抢救工作。

  急救区:用以接受红色和黄色标记的危重病人,做进一步抢救工作。

  后送区:接受能自己行走或较轻的伤(病)员。

  太平区:停放死亡者。

  9.我国院外急救模式有哪些?

  北京模式(独立型):建立具有现代化救治水平、专业配套的急救中心,实行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

  上海模式(单纯型):由市医疗救护中心负责。

  广州模式(指挥型):建立全市统一的急救医疗通讯指挥中心。

  重庆模式(依附型):依附于一所医院的急救中心。

  香港模式(附属消防型):由消防队监管。

  10.有效的院外急救组织必须具备的标准是什么?

  ①用最短的反映时间快速到达病人身边,根据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的医院。②给病人最大可能的院外医疗救护。③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外急救需求,灾难事件发生时应急能力强。④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