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休克?
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由于微循环障碍,导致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组织的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称为休克。休克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导致一个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即有效循环血量相对或绝对不足及器官、组织微循环的灌流障碍,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神志障碍、皮肤苍白、湿冷、血压下降、脉压减小、脉搏细速、紫绀及尿少等。
2.哪些原因可引起休克?
血容量不足、创伤、感染、过敏、心源性因素、神经源性因素。
3.休克按病因分类可分为那几种?
①失血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②心源性休克(泵衰竭);③细菌性休克(菌血症);④过敏性休克;⑤神经源性休克;⑥内分泌性休克;⑦伴血流阻塞的休克。
4.根据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变化规律,休克可分为几期?
(1)休克早期:又称缺血缺氧期。
(2)休克期:又称瘀血缺氧期或失代偿期。
(3)休克晚期:又称DIC期。
5.根据病理生理学分类变化规律,休克可分为几型?
可分为低血容量性、心源性、阻塞性、血流分布性四型。
6.休克时微循环障碍的特点是什么?
①休克早期:少灌少流,灌<流,微循环缺血。
②休克期:灌而少流,灌>流,微循环淤滞。③休克晚期:不灌不流,淤血加重,DIC形成。
7.如何观察休克病人的病情变化?
观察以下几方面:①神志状态:如不安、忧虑、躁动、抑郁等;②皮肤:温度、湿度、冷热、充实感;③粘膜:颜色、潮湿度;④甲床:颜色、毛细血管再充盈情况;⑤周围静脉:塌陷或充盈;⑥颈静脉:塌陷或充盈;⑦脉搏:脉率、脉律、充盈度;⑧呼吸:次数与异常呼吸深度;⑨尿液:每小时记录尿量,测尿pH、比重、尿糖等。
通过严密观察,发现病情变化线索,利于病情判断,如:①四肢湿冷是周围阻力改变的线索;②中心静脉压是血容量的线索;③脉压变化是心输出量的线索;④尿量变化作为了解内脏血流灌注的线索。
8.中心静脉压在对休克病人实施监测时,有何意义?正常值是多少?
可反映相对血容量及右心功能。正常值为0.5~1.0kPa(5~10cmH2O)。
9.什么是补液试验,有何临床意义?
治疗休克病人时,判断是血容量不足还是心功不全,可在5~10分钟内快速输液100~200ml,如中心静脉压CVP不升高、血压升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中心静脉压CVP立即上升0.3~0.5kPa,示心功不全。判断病情时,应与动脉压结合起来分析。
10.休克时监测肺动脉楔压有何临床意义?
肺动脉楔压(PAWP)反映左心房平均压,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无肺血管疾病或二尖瓣病变时,测定PAWP有助于了解左心室功能,是估计血容量和监护输液速度、防止发生肺水肿的一个良好指标。正常值为0.8~1.6kPa(6~12mmHg)。过低示血容量不足;>2.4kPa(18mmHg)示输液过量、心功能不全;如>4.0kPa(30mmHg)将出现肺水肿。
11.什么是心排血量,有何临床意义?
心排血量是每搏出量(心脏每收缩一次排出血量)×心率,它与人体大小,可因性别、年龄等有关。健康成年男性静息状态下,为5升~6升/分,女性平均低10%左右;剧烈运动时可高达25升~35升/分。心排血量与心室收缩力、前后负荷状态、心率快慢、心室收缩协调性及心脏结构完整性是密切相关的。
12.什么是心脏指数,有何临床意义?
心脏指数即每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可反映休克时周围血管阻力的改变及心脏功能的情况。计算公式:心输出量/体表面积。正常为3~3.5L/m2。休克时,如周围血管阻力降低,心脏指数代偿性升高;如周围血管阻力增高,心脏指数代偿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