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又称肱骨远端千骺端损伤,是正在发育的骨骼中最常见的肘部损伤,占此部位损伤的50%~60%,多发生于3~10岁儿童。
(一)病因病机
1.伸直型 此型约占95%,多由间接暴力所致,由于跌倒时肘关节伸直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导至肱骨下端,对其有一个向后上方的冲力,同时身体自上而下的重力将肱骨干下部推向前下方,致使肱骨髁上部位发生骨折。骨折线斜向后上方,近折端向后上方移位,近折端向前下方移位,移位严重时,可造成正中神经、桡神经及肱动脉的挫伤和压迫。
2.屈曲型 较少见,约占5%,多由直接暴力所致。由于跌倒时肘关节屈曲,导致远折端向前移位,近折端向后移位,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较少。
(二)临床表现
1.肘部疼痛肿胀、屈曲畸形。
2.可触及骨折断端,有骨擦音,有异常活动。
3.应特别注意有无5P征:①疼痛(pain)难忍,早期出现有诊断意义;②无脉,桡动脉搏动消失(pulselessnes);③苍白(paller);④麻木(paralysis),若有,提示有发生Volkmann缺血挛缩的可能性;⑤感觉异常(paraesthcsia)。
4.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及移位情况。
(三)治疗与护理观察
1.骨折轻度移位或青枝骨折者,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患肢于屈曲90°,持续3~4周。但1周后应摄片复查,对未住院患者,应告诉家长注意观察指端血液循环及夹板松紧度。
2.中度移位者,麻醉下手法复位后用夹板或撬式架固定,防止尺偏倾斜,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肢血运活动及疼痛情况,并要注意外固定的松紧度。
3.严重移位及肿胀者或粉碎性骨折,可采用邓乐普(Dumlop)皮牵引法或头上方尺骨鹰嘴牵引(图3、4),牵引重量1-2kg.护理上要密切观察患肢血循环,警惕由于血循环障碍而发生缺血性挛缩;注意胶布及绷带有无松脱,要及时整理;有无胶布过敏性皮炎;牵引力线是否改变等。
4.对于复位疗效不佳或陈旧性骨折者采取手术切开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