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互动交流
首页 > 护理理论 > 内科护理 > 正文

识别“流脑”的迂回战术

  每逢冬去春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总会在各地流行,有时散发,有时暴发。这种病虽然年年流行,却年年都有不少误诊、漏诊,贻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

  “流脑”为什么易被误诊呢?主要的原因是“流脑”有一套骗人的“迂回进攻”的把戏,容易把人引入迷途,也就是说,脑膜炎双球菌侵犯人体引起“脑脊髓膜炎”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它要分三步袭击,每一步都会引起不同的症状,以致造成人们的错误判断,而它就在人们的困惑犹豫中,步步升级,直逼患者的中枢。当你恍然大悟时,为时已晚,病情已难以处理,留下很多后遗症。因此,有必要掌握其“三步攻击”的鬼把戏。

  第一步突破门户,细菌重点突破的是侵犯上呼吸道。脑膜炎双球菌主要把呼吸道当成它侵入人体的门户,早期侵入咽、喉、气道的粘膜组织,引起这些部位的急性炎症。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咽痒、喉痛、发烧、流涕、咳嗽,这时最易被误诊为伤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而不为人们所重视,错过早治的时机。

  第二步潜入血液,细菌在呼吸道繁殖后便侵入血内,并大量繁殖,引起全身症状: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皮肤出血点、淤斑,甚至虚脱、休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华菲氏征)等,这时最易误诊为全身感染、败血症,而仍想不到流脑。

  第三步侵犯脑髓,细菌进入颅脑和脊髓,在脑脊髓中生长繁殖,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此时才表现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囟门膨出、视乳头水肿、抽搐、惊厥、昏迷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特殊症状,多数人这时才想到流脑,但为时已晚。

  早期诊断流脑,还应掌握以下几个要领:

  流行季节:1~5月份,三月为高峰;

  易感人群:6个月至2岁发病最多,但偏僻地区,发病高峰后移,可至4~5岁。特别是对那些忽略了计划免疫或计划免疫不规范的儿童,尤其要多加关注。

  临床症状:高热,自始至终不易退热;皮肤有出血点及淤斑;婴儿囟门膨隆。腰穿是一项简单安全有效的诊断措施。

  千万不要忘记及时给孩子接种“流脑疫苗”。一旦感染上“流脑”,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护士资格考试

2020年新课

1580

立即购买
热点推荐:
考生必看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