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综合治疗措施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糖尿病教育和自我监测。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通常是最常用的控制血糖方法。
㈠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1.促胰岛素分泌剂:
⑴磺脲类药物(SUs):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SU受体特异性结合促使胰岛素分泌;另外还有胰腺外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主要用于具有一定胰岛素分泌水平饮食运动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的药物有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及格列美脲等,主要的副作用是低血糖。
⑵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主要的特点是起效快,代谢快,排泄快,适应症与磺脲类相似,由于大多数从肝脏代谢,因此可用于轻度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此类药物主要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主要的副作用是低血糖,但其发生率远低于磺脲类药物。
2.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药物
⑴双胍类药物(OB):双胍类药物只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主要的作用机制是:减少肝糖输出;促进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或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常见的副作用是消化道反应,餐中或餐后服用以及从小剂量服用可减少反应,乳酸酸中毒在二甲双胍少见,多见于老年肾功能不全的病人。
⑵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TZDs降糖作用主要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又称为胰岛素增敏剂,降糖效果良好,不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保护胰岛β细胞,另外还具有调脂作用,用于2型糖尿病。常用的药物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主要的副作用是体重增加,加重水肿,可引起贫血,肝病及肝功能异常的病人要慎用,服用药物的病人要注意检测肝功能。
3、α-糖苷酶抑制剂(AGI):
该药作用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饮食控制不严的餐后高血糖,也可与胰岛素合用用于1型糖尿病,还可以用于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早期,延缓糖尿病的病程。主要的药物有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常见的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见于用药早期,主要为腹胀、肠鸣、排气,腹泻。
㈡口服降糖药的合理应用
口服降糖药的选择原则:最小的胰岛素浓度,最小的体重增加,最小的低血糖发生和最小的费用。降糖药的选择要根据病史以及病情来综合考虑。(1)肥胖2型糖尿病人的首选药物是双胍类药物,另外也可以考虑应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2)消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胰岛素促泌剂;(3)1型糖尿病人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可以合用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4)老年患者不适合应用强效的胰岛素促泌剂如格列本脲等;(5)GDM患者一般不用口服降糖药。
当单用一种药物不能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则要考虑不同种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联合2种或3种口服降糖药,2种药物联合常用的有SU类与OB类联用,SU类和AGI联用,SU类和TZD类联用也有叠加作用,还可以考虑3种不同类药物的联用,如SU类,OB类及AGI,SU类,AGI及TZD联用。
合理选择降糖药种类并及早联合用药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