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血压的变化调整用药,这是医生常对高血压病患者说的话。这么说患者要天天跑医院?那倒不必。学会自测血压就可解决这个难题。问题是,自测血压会不会很难学呢?
血压中的“老大哥”:水银柱式
血压计目前有水银柱式、弹簧表式及电子血压计三种。水银柱式是应用最广泛也是较为准确的一种,迄今已有120年的历史,是血压计中的“老大哥”。弹簧表式血压计以弹簧表代替水银柱,血压记录直接在表上显示出来,原理很像弹簧秤。它小巧轻便,易于携带,适于外出时使用,但弹簧易老化失灵,应经常与水银柱式血压计互相校正。
这两种血压计的使用方法是一样的,都须备有听诊器。测血压多用上肢肱动脉(手臂肘部内侧可摸到血管搏动,即为肱动脉),一般取坐位。血压计放在与心脏同高处,左右肢均可。两侧上臂血压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最好固定测一侧,以便对比。
测血压时上肢要充分暴露(冬季隔一层单衣亦可),手臂平放于与心脏同一水平处,并外展45度角。将气袋展平,缚于上臂,气袋缘距肘窝约2厘米,松紧以容易插入一个手指为宜。连接气袋的两支胶管尽量避开肘窝正中位置,以免听诊时与听诊器胶管碰撞出现杂音。然后将听诊器的表型件伸入气袋下肱动脉搏动处,接着拧上气门打气加压,在水银柱上升过程中即可听到动脉搏动声音,随压力上升搏动声音逐渐减小,当完全听不到时,表示动脉血流已完全阻断,再加压使水银柱升高20~30毫米,然后慢慢放气。在听到第一个“咚”的声音时所示的压力值便是收缩压,随后声音逐渐增强后转为柔和杂音,当该音突然变得低沉时的压力值即为舒张压。减压放气的速度会影响结果,应特别注意,太快会使结果低于实际血压。通常心跳一次,水银柱下降不应超过2毫米,心动过速或过缓者按每秒2毫米速度下降。一般连续测量2~3次,取其最低值。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自测血压必须解决用一只手缚上气袋的问题。笔者是医生,也是有25年病龄的高血压病患者,经常自测血压,愿把经验介绍给病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把包绕气袋外罩的顶端,用厚布接长约20厘米,宽度为原来的2/3左右。这样,很容易用一只手将气袋缚在另侧上肢。当然,如果是尼龙搭扣式气袋外罩,使用就更方便。
电子血压计:担当重任尚需时日
电子血压计的最大优点是不用听诊器,直接看到血压数值,操作十分简便。主要有腕式及臂式两种,按充气方式又可分为自动充气与手动充气两种。臂式的机理与前述两种血压计大致相同,价格比腕式要便宜许多,大约需300~500元。腕式电子血压计小巧易携带,而且操作更为简便,同时也能测出脉搏等其他数据,价格在1000元左右。但与水银柱式血压计对比,电子血压计测压记录大多不稳定。患者购买电子血压计时不妨与水银柱式的对照,选购与后者测量结果最为接近的品牌与型号。
患者自测血压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以测得真实的血压:①受检人在测量血压之前,要避免精神紧张或剧烈运动,最好在测压前能静坐片刻,测压时手臂肌肉要放松,不要紧握拳头;②由于坐位和卧位测得的血压值不同,为了统一标准,每次测压须采取同一姿势,便于进行对比;③室内要保持适宜的温度,过冷的环境可导致肌肉颤抖,影响测量结果;④血压计要注意保管,水银柱式血压计应注意水银不外漏,弹簧表式血压计指针应在0位。
一般来讲,初服降压药者,可三天测一次;血压稳定后,每1~2周测一次。当血压稳定在较好水平时,就不必频繁测血压,因为反复测量血压对治疗也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