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为全球卫生工作制定了血液安全战略:从低危人群中的无偿献血者采集血液;严格进行血液的筛检;临床合理用血。
1.无偿献血 这是保证血液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无偿献血者不是为了经济利益,完全是为了奉献社会,帮助他人来献血,他们会配合医生严格对照献血者标准,确认符合献血标准时才参加献血。无偿献血者人群各种传染病感染率低于一般人群,更远低于卖血者人群。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采供血条件一致时,从无偿献血者采集的血液的安全性高于卖血者血液的5~10倍。
2.严格的血液筛检 我国已规定对每单位血液进行抗-HIV 1/2,HbsAg,抗-HCV,ALT和梅毒检测,并规定对检测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以确保检测结果可靠准确。但是,应该指出,任何检测都不可能绝对可靠,存在漏检的危险。目前,血液检测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主要的漏检原因是窗口期,即病毒进入人体血液后有一段时间(病毒感染初期)常规检测的病毒标志物还是阴性。这是我们必须大力推行合理输血的主要理由之一。
3.临床合理用血
(1)理由:尽管大力推行和实施无偿献血并对血液进行严格的检测,但我国实现完全的无偿献血体制尚需要一定时间。另外,还存在血液漏检的危险(尽管漏检的几率已经很低),因此,临床输血还存在风险,必须通过合理输血以进一步减少风险,提高血液的安全性。
(2)合理输血的要求:①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如果患者并不必须输血而接受输血时,意味着他们没有从输血得到治疗效益,但却冒了经输血感染病毒等传染病的风险。为此,医生必须掌握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深化对输血适应证的认识和理解,做到只给真正需要输血的患者输血;②正确掌握输血量。一旦实施输血,必须输入足够量的血液。如果输血量不够,这意味着不能取得预期的输血疗效,但患者却冒了输血相关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输入一单位全血或红细胞只能提高患者Hb 4~5g/L,医生应据此计算提高患者Hb到预期值所需要的输血的量,保证通过输血达到预期的疗效;③实施成分输血,只给患者输病情需要的血液成分。病毒等病原体在血液中的分布不是均匀的。大部分患者输血只需要红细胞,并不需要病毒危险较大的白细胞或血浆,为此,应该给患者输注需要的血液成分,特别是当患者只需要病毒危险较小的血液成分时,以进一步减少患者输血所冒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