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是指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是纤维增生和纤维分解不平衡的结果。纤维增生是机体对于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各种病因所致反复或持续的慢性肝实质炎症、坏死可导致肝脏持续不断的纤维增生而形成肝纤维化,从许多慢性肝病,特别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病理演变来看,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连续的发展过程,二者难以截然分开。
病因病理
肝纤维化(Fibrosis)是指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过度沉积,是纤维增生( Fibrogenesis,即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和纤维分解(Fibrolysis,即细胞外基质降解)不平衡的结果。纤维增生是机体对于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一旦有害因素去除、细胞外基质成分得到恢复则纤维增生停止。所以急性或一过性肝脏疾患即使很严重也不会导致肝纤维化。但各种病因所致反复或持续的慢性肝实质炎症、坏死可导致肝脏持续不断的纤维增生而形成肝纤维化,向前发展发生肝小叶结构的破坏及结节形成即成为肝硬化。从肝硬化的病理学的定义来看,仅有弥漫性肝纤维化而无结节形成(如先天性肝纤维化,心力衰竭所致的肝腺泡第三区纤维化)不能称为肝硬化;仅有结节形成而无弥漫性肝纤维化(如局灶性结节性肝细胞增生,结节性肝细胞再生性增生)也不是肝硬化。但是从许多慢性肝病,特别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病理演变来看,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连续的发展过程,二者难以截然分开。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肝脏细胞外基质的组成、代谢及其生物学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因而对肝纤维化的发生机理、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辅助检查
一、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任何慢性肝病尤其是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都有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可能性,因此对每一个此类患者都要仔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早发现早期肝硬化的诊断线索。现代影像学手段如B型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发现肝包膜增厚、肝表面轮廓不规则或呈结节状、肝实质的回声不均匀增强或CT值增高、各叶比例改变、脾脏厚度增加及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增宽等。采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放射性核素扫描可以测定肝脏动脉和门脉的血流量及功能性门体分流情况。
二、组织病理学检查到目前为止,经肝穿刺或经腹腔镜肝活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金标准”,1994年国际慢性肝炎新的分级、分期标准建议将肝脏纤维增生作为病情分期的依据,与分级(主要是炎症、坏死的程度)分别评分。国内也提出了相应的分级、分期建议。常规HE染色和各种细胞外基质的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甚至分子孙原位杂交技术使我们从肝组织标本中得到期更多的有关肝脏纤维化方面的信息;计算机图像分析等各种技术更能提供定量的资料以便于观察抗纤维化治疗的效果。但是肝活检技术也有其局限性,因为慢性肝炎等病变虽然是弥漫性的,但很难保证一次取材能反映整个肝脏的全貌,尤其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细针负压肝穿刺难以获得足够的标本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药物评价,应做到动态系列进行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三、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鉴于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的局限性,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血清学指标来监测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和判断抗纤维化的疗效。理想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应具备一些条件:①肝脏特异性高;②能没定肝脏纤维增生或降解的过程,反映肝脏纤维化的程度及肝脏实质和间质结构的紊乱;③不被血窦内皮摄取,不经胆道和肾脏排泄;④测定方法简便易行,敏感性高。实际上现有的测定血清中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试验都不完全符合这些条件,但是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病理研究发现了不少对判断肝纤维增生有一定价值的指标。总的来说,在动物实验中这些指标和肝脏中相应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及其mRNA水平有较好的相关性;在临床研究中这些指标和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程度也有一定的关联,慢性活动性肝病(所谓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活动性肝硬化)时高于非活动性肝病(慢性迁延性肝炎和非活动性肝硬化)。但是各组之间有较多的重叠,难以凭一次结果作出肯定的诊断;联合应用多项指标和动态测定可能更有助于判断纤维增生和纤维降解的相对强度。下面仅介绍研究较多的几种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