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血胸、急慢性脓胸及各种原因所致食管、支气管瘘以及开胸术后患者均应放置胸腔引流管。如护理不当,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其中胸腔引流管堵塞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分析探讨胸腔引流管堵塞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排除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6年8月至2003年3月共收治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患者98例,男性79例,女性19例,年龄21~76岁,留置时间2~10d。其中自发性气胸38例,外伤性血气胸29例,食管平滑肌瘤15例,食管癌7例,肺癌4例,食管裂孔疝3例,纵膈肿瘤2例。
1.2 方法
留置胸腔引流管患者,每2h由上至下挤管一次,保持引流通畅,并通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水封瓶内水柱波动情况以及有无气泡冒出、听诊肺部呼吸音等方法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脱出。
2.结果
98例患者中,81例引流通畅,置管时间均小于5d;17例引流管堵塞者,经查找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均顺利拔管,置管时间6~10d。
3.讨论
3.1 胸腔引流管堵塞原因
胸腔引流管堵塞最常见的原因有:①引流管折压、扭曲;②血块、脓块或残渣堵塞引流管或引流管的接头狭窄,被血凝块堵塞;③胸壁切口狭窄或肋间隙狭窄压迫引流管;④引流管侧孔紧贴胸壁或膈肌上升顶住了引流管管口;⑤引流管可滑至肋骨外置于皮下,或脂肪和肌肉层较厚而使引流管不在胸腔内;⑥引流管插入位置太低;⑦引流装置有漏气不密封现象;⑧负压吸引时,因负压吸力不足,如果肺脏的漏气量大于负压吸引量,可不产生气泡;⑨管道太短,病人改变体位时部分或全部脱出胸膜腔。针对上述种种原因,我们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并及时加以排除。
3.2 预防措施
首先选择适宜的胸导管,排液导管选择质地较硬的导管,排气导管选择质地较软的导管。其次做好心理护理,解释置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并采取有效的体位,气胸者取健侧半卧位,液胸者取患侧半卧位,利于呼吸和气体、液体排出。再次对持续引流者,需做好胸腔引流的护理:①管道密封良好,皮肤缝合严密,水封瓶长玻璃管应以浸入水平面下3~4cm为宜;②水封瓶应放在床下某一固定位置,防止碰倒、踢翻或打碎;③带管下床时要注意引流瓶位置低于膝关节;④引流装置要放在低于病人胸腔的位置,即水封瓶液面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处;⑤搬运病人、更换引流装置或做检查时应先双钳夹管,水封瓶置于床上病人双下肢之间,防止滑脱。
3.3 排除方法
引流管是否通畅,主要观察水封瓶的长玻璃管有无水柱波动及气体排出,正常水柱上下波动约为4~6cm,不超过10cm。放置胸腔引流管后,如短时间内发现水柱波动消失,无气泡冒出,病人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症状,听诊患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或者出现皮下气肿,说明引流管不通,应及时查明原因,对症处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3.1 查明原因
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折叠、扭曲,管道密封情况,如瓶塞有无松动、水封瓶有无裂隙及漏水、管道有无漏气、长玻璃管是否在液面下,如有异常及时更换。
3.3.2 管道堵塞处理
疑为异物堵塞,可上下挤压引流管。如血块或渗出液阻塞引流管,挤压无效时,可协助医生按无菌操作要求,用空针管抽吸或以无菌生理盐水10~20ml自引流管注入胸腔,冲洗导管使之通畅,或从引流管注入链激酶或胰蛋白酶,溶解血块,以利于排出。如为脓胸引流不畅,可戴上无菌手套用手指探查脓腔,调整引流管位置,每周取出引流管清洗一次,消毒后(或更换新的)再放入。大量血胸引流时,如引流突然中断,病人出现休克表现,经挤压管道,调整位置后仍未见血液流出,应考虑为胸腔凝血块形成或血胸未能及时引流,此后出血可因胸腔内积血及凝血块增多而致引流管阻塞,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术前准备和抗休克救治。
通过对98例留置胸腔引流管病人的观察与护理,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并对17例堵塞者查找原因,及早排除,病人因此未出现不良后果及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