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包括要素及要素间的联系方式两方面。
科学学科体系的形式,必然反映学科的内容,并随后者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变。体系形式与学科内容的不协调(形式改变对内容的超前或滞后)必然导致影响学科的学术(内容)发展。
一、中医证候体系形式的超稳定性
各种科学学科的体系形式总是随着学科发展而不断更新。如:进化论的产生改变了以往的生物分类体系;大陆漂移学说为火山、地震带的划分提供了新的依据;共生理论改变了对人与微生物关系的传统对立认识;传染病的控制、健康模式的转变提高了与生活方式有关疾病的重要性,而胃幽门弯曲弧菌的发现和研究则有可能把胃溃疡这种典型的生活方式有关疾病归入感染性疾病;白细胞膜上各种抗原、抗体、受体的发现使其有多种分类序列;控制论发现了描述人与机器的共同语言;等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与此对比,中医证候体系形式则显示出明显的超稳定特征,历经二千多年的医疗实践及近现代疾病谱变化、辨病与辨证结合、健康模式转变、生活环境及体质变化、证候实质研究等,其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方式仍基本保持《内经》提供的框架。
具体来说,证候体系的种类(八纲、脏腑、六淫、气血津液及其次级种类如脾不运化、脾不统血等)总是不变的,不象现代医学常有新的疾病种类(如自身免疫病、结缔组织疾病、遗传病)产生,并经常讨论疾病(如胃炎)的分类问题;脏腑证候之间的关系也总是生克乘侮、子母相传(如肝木克脾土,水不涵木)而不是不断有新的发现(如胃肠道作为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对其它器官影响的发现);脏腑证候总是作为各种证候的基础,阴阳总是证候的总纲,而不是根据新的研究而有相对重要性轻重的变化(如免疫损伤在各种疾病病理的作用日趋重要)。
也即:中医提出疫气学说并不能象现代医学发现病原微生物一样改变证候病因病机学,最终疫气仍归于温邪;温病学说并不能象传染病学一样改变原有疫病理论(伤寒论),而只好延用《内经》的卫气营血概念;金元四大家的争论不超出原有概念;王清任的改错也无脏腑证候学的一根毫毛。现代微观研究也只能"证实"这一体系。
总之,中医证候体系的形式有独立于证候学术发展的超稳定性。这种特性同样存在于中医的其它领域,也是一切传统自然哲学医学(如印度医学地、水、风、火,一百零一病体系)的共同特征。
二、中医证候体系形式的非实质性
中医证候体系形式的超稳定性来源于其方法论上的非实证性。和古代其它自然哲学科学一样,古代中医为了超越当时有限的认识手段去把握世界,而通过先验性概念体系,机械性统一理念,形而上学方法使中医实质上的零碎经验形成虚假的、形式上的统一体系(包括证候体系),体系缺乏可检验性和具有不受检验性【1】。违反了现代科学必须遵循的实证性原理:在知识体系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上,前者必须来源于客观事物、具有可检验性、接受客观事物检验。
在近现代这种非实证性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仍被保留下来,如统编教材对古代经验的硬性统一;其它四脏有阳虚,肝脏也就必须有阳虚;等等。也就是说:中医证候体系形式的设置是先验的,与证候的发展水平无关,不会随着证候学术的不断发展而改变。体系形式本身不存在信息量,只是一种纯粹的形式,所以任何证候发展都可纳入这一体系。证候体系形式不能反映纳入其体系的证候的真实信息,反而会为其加入虚假信息,从而窒息证候发展。超稳定的证候形式以及这一形式对实质性证候发展的阻遏,构成了中医证候学科的封闭性。
这里须明确:证候学科实质上仍在不断发展,但这种发展:1.不能从证候体系形式上反映出来;2.为证候体系形式所扭曲;3.由于上述两点,发展极为缓慢。
三、中医证候体系形式必须实证化
古代西方学者认为人类居住的地球必须是其它星球围之旋转的中心,月亮表面必须是完美无瑕的,这是先验性理念。古印度医学认为地、水、火、风四大各有一百零一种病,古希腊医学认为人体器官与宇宙一一对应,这是先验性理念所具有的机械性完美。古代各种基本概念常是虚构的,说不出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指,这是其不可检验性。人们把上述概念化为可检验性概念进行检验、证伪时,各种特设性理由会被提出来为之辩护,这是其不受检验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医证候形式实证化,就是要去除证候形式上上述四方面的特性,而使之真实反映证候的本来面目。中医现有证候体系形式充满上述四个特征,所以,中医证候体系形式的实证化不亚于一次革命。现有体系形式须完全去掉,而代之以从证候临床实际归纳出来的体系形式,进而这个体系形式须根据证候临床实际不断发展而更新,这两点就是中医证候体系的重新建构。这个过程类似于文艺复兴后古代西方医学向近现代西方医学的转变过程。在近现代,中医证候体系形式已成为"中医特色"的代表,并因此而受到维护。必须明确,真正的中医证候特色存在于具体的证候临床经验之中,证候体系形式只是一件与其毫不相干、并扭曲、妨碍其发展的外壳,这一外壳的去除只会有利于证候实质的发展。
现代证候实质研究中发现的许多新现象如证病关系、潜证、生理性证候、急性虚证、证候实质研究结果都具有使证候学科出现突破性进展的可能性,但都由于未想到要冲破现有证候体系形式而未能充分展示其意义。例如,由于原有证候形式缺乏实证性信息量,潜证等新的证候诊断备受怀疑;另一方面,由于同样的原因,辨证也存在被滥用和无规则使用状态。这说明了证候体系形式实证化的重要性。
四、中医证候体系形式重新建构举例
证候临床实际是重新建构体系形式的唯一依据。例如:
可根据根据机体抗病反应的阶段与形式把证候划分为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类证候、副交感反应类证候、肾上腺皮质反应类证候、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类证候等。以脾虚证为例,依其植物神经机能状况可能会被归入三类证候。可根据证候表现分类,如肝郁、心虚、脾虚等都有一部分以精神症状为主,可归入一类。依证候病理划分,脾病肌肉萎缩中有一部分可归为自身免疫性证候,一类可归为营养不良证候。以病因分类,虽现均称脾虚,为营养不良所致者与由思虑所致者应区别为两类。同是"肾虚",以甲状腺机能改变为主和以肾上腺皮质、性腺、肾脏机能改变为主也不应同类。目前"血瘀"证范围已远远超过古典血瘀证,应另起新的证名。"方"与"证"有相关处也有不相关处,可以方作为类证的另一套标准。证与证的关系也不会先定出一套"生克乘侮"规则,而是完全根据实际情况。这样的证候体系形式是完全开放的,并与现代医学同步。
参考文献
【1】邹世洁等,与证候规范化相关的证候实证化。医学与哲学。19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