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毛膜癌的病理表现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肿瘤,早期就可通过血道转移至全身,破坏组织及器官,引起出血坏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为肺、阴道、脑及肝。妊娠绒癌50%继发于葡萄胎(多在胎块清除后1年以上),发生于流产或足月分娩后各占25%,少数发生于异位妊娠后。20世纪60年代前,绒癌是最易致命的肿瘤之一,此后由于HCG监测技术的进步以及化学治疗的发展,使绒癌患者的预后显著改观。
绒癌多数发生在子宫,但也有未发现子宫内原发灶而只出现转移灶者。子宫绒癌可形成单个或多个宫壁肿瘤,直径2~lOcm,肿瘤可侵犯宫壁、突入宫腔或突出于浆膜层。瘤灶表面呈紫色而切面为暗红色结节,常伴出血、坏死及感染,质软脆,极易出血。宫旁静脉中往往发现癌栓。卵巢也可形成黄素化囊肿。
组织学上绒癌与一般癌肿有很大区别,绒癌没有一般癌肿所固有的结缔组织性间质细胞,也没有固有的血管。镜下只见增生的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侵犯子宫肌层及血管;两种细胞的比例不一,排列紊乱,伴有大量出血坏死,以致癌灶中央不易找到肿瘤细胞,边缘部可见成团滋养细胞与血凝块及坏死组织存在,但不能找到绒毛结构。
绒癌主要经血行播散发生远处转移,转移早而广泛,最常见转移部位是肺(80%),依次为阴道(30%)、脑(10%)、肝(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