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执业医师 > 辅导精华 > 正文

阴道毛滴虫病病因病理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阴道毛滴虫的致病力随着虫株及宿主生理状况、免疫功能、内分泌以及阴道内细菌或真菌感染等而改变,尤其是妇女在妊娠及泌尿生殖系统生理失调时更易出现炎症。感染数天后,阴道粘膜出现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白细胞炎症反应。健康妇女阴道因乳酸杆菌作用,pH值维持在3.8-4.4之间,可抑制其他细菌生长,不利于滴虫生长,称为阴道的自净作用。然而滴虫在阴道中消耗糖原,妨碍乳酸杆菌的酵解作用,影响乳酸浓度,从而使阴道pH转为中性或碱性。妊娠及月经后的阴道生理周期使pH接近中性,这些都有利于滴虫繁殖,因而感染和复发率较高。

  感染初期,毛滴虫对阴道上皮细胞粘附,并产生细胞外毒性因子。粘附过程除涉及到至少四种粘附蛋白(2-65KD)的参与外,还与毛滴虫的阿米巴样变形有关,已报道毛滴虫分泌的毒性因子包括:细胞分离因子,两种半胱氨酸蛋白酶(30KD和6KD),以及一种溶血毒素。溶血作用可能是滴虫与红细胞直接作用的结果。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