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状鉴别】
生晒参
① 主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长3cm~15cm,直径1cm~2cm.
② 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纹,下部有支根2~3条。顶端根茎(习称芦头)长1cm~4cm,直径0.3cm~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习称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习称芦碗)。全须生晒参有多数细长须根,须根上偶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
③ 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处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点状树脂道散布及放射状裂隙。
④ 气微香而特异,味微苦、甘。
红参
① 全长6cm~17cm.主根长3cm~10cm;
② 表面红棕色,半透明,偶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块,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可见环纹,下部有的具2~3条支根。根茎上有茎痕。
③ 质硬而脆,折断面平坦,角质样。
白参
① 主根长3cm~15cm,直径0.7cm~3cm.
② 表面淡黄白色,上端有较多断续的环纹,下部有2~3条支根,全体可见加工时的点状针刺痕。
③ 味较甜。
生晒山参
① 主根粗短,圆柱形,多具2个支根而呈人字形。长2cm~10cm,直径1cm~2cm.
② 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端有细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须根细长,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点)。
③ 根茎细长,常与主根等长或更长,上部具密集的茎痕,不定根(艼)较粗,靠近主根的一段根茎较光滑而无茎痕(习称圆芦)。生晒参、红参、生晒山参均以条粗、质硬、完整者为佳。白参以条粗、完整、皮较细、淡黄白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主根横切面
① 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内侧有数列栓内层细胞。
② 韧皮部中有树脂道散布,内含黄色分泌物,近形成层处有较多树脂道环列。初生韧皮部常有裂隙。韧皮射线宽3~5列细胞。
③ 形成层成环。
④ 木质部导管多成单列,径向稀疏排列;木射线宽广,中央可见初生木质部导管。
⑤ 栓内层、木薄壁细胞及木射线中含有草酸钙簇晶。
粉末:淡黄色(生晒参)或红棕色(红参)。
① 树脂道碎片呈管状,内含黄色滴状或块状分泌物。
② 草酸钙簇晶,直径20μm~68μm,棱角锐尖。
③ 淀粉粒众多,单粒类球形,复粒由2~6个分粒组成。(红参中淀粉粒已糊化)
④ 导管多网纹或梯纹,稀有螺纹,直径17μm~50μm.根茎中导管旁偶有木纤维。
⑤ 木栓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壁薄,微带棕色。
【成分】
根含总皂苷约4%,须根中含量较主根高,是多种皂苷的混合物,分别称为人参皂苷(ginsenoside)R0、Ra1、Ra2、Rb1、Rb2、Rb3、Rc、Rd、Re、Rf、R20-gluco-f、Rg1、Rg2、Rh1等,均为三萜皂苷。其中以四环三萜的达玛脂烷(dammarane)系皂苷为主要活性成分,加酸水解最后产物为人参二醇(panaxadiol),如人参皂苷Ra1、Ra2、Rb1、Rb2、Rb3、Rc、Rd等属于此类;有的水解后产生人参三醇(panaxatriol),如人参皂苷Re、Rf、R20-gluco-f、Rg1、Rg2、Rh1等。
其次为五环三萜的齐墩果烷(o1eanane)系皂苷,其苷元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如人参皂苷R0属于此类。
挥发油约含0.12%,油中成分有β-榄香烯(β-elemene)、人参炔醇(panaxynol)及多炔环氧物人参醇(panaxydol)等。
此外,尚含多种低分子肽氨基酸、单糖、双糖、三聚糖、有机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C、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等。
【理化鉴别】
取粉末约0.5g,加95%乙醇5ml,振摇5分钟,过滤。取滤液少量,置蒸发皿中蒸干,滴加三氯化锑饱和的溶液,再蒸干,呈紫色。(甾萜类反应)
取人参粉末2g,加甲醇25ml,放置过夜,加热回流6小时,放冷,过滤,取滤液,蒸干,溶于水中,用乙醚提取2~3次,弃去醚液,水层再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4次,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2~3次。最后将正丁醇液减压浓缩至干,即得总皂苷,溶于甲醇,点样。吸附剂用硅胶G,展开剂为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显色剂为硫酸-水(1∶1)喷雾。显色后烤10分钟,于紫外光灯(365 nm)下观察,可见7~8个斑点,根据文献所载图谱对照,由下往上依次为人参皂苷 Ro、Ra、Rb、Rc、Rd、Re、Rf(浅)、R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