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肾静脉血栓形成(renal venous thrombosis,RVT)是指肾静脉主干及其分支血液凝固、血栓形成,引起肾静脉部分或全部阻塞。血栓可发生在单侧或双侧、急性或慢性起病,既可是主干阻塞、一个分支阻塞、多个分支阻塞或主干和分支阻塞并存。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血液高凝状态:
常见于婴幼儿脱水、肾病综合征、妊娠或应用口服避孕药等。约20%-50%肾病综合征患者(尤其是膜性肾病患者)并发RVP最常见。
2、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受压梗阻或损伤:
如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肿、肾或后腹膜肿瘤、外伤、血肿、妊娠子宫等压迫肾静脉;下腔静脉,或肾静脉受肿瘤侵累、损伤。
3、循环不良,静脉淤血:
缩窄性心包炎,慢性心力衰竭等。
二、发病机制
1、肾病综合征时肾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
(1)凝血系统:由于Ⅴ、Ⅶ、Ⅷ和纤维蛋白原分子质量较大,不易从尿排出,并且肝脏代偿性合成增加,所以血浆浓度增高。
(2)抗凝系统:抗凝血酶Ⅲ及α1抗胰蛋白酶因分子质量较小,尿中排出超过肝脏代偿合成,故导致血浆浓度下降。
(3)纤溶系统:纤维酶原由于分子质量较小,导致尿中大量丢失,而合成却不足以代偿,纤溶酶抑制剂浓度增加,纤溶酶抑制因子的作用占优势,因此,纤溶酶活性受抑制,纤溶酶的作用减弱。
(4)其他因素:血小板聚集、黏附、释放功能增强,连续大量应用利尿剂,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等。
2、其他原因的肾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与肾静脉局部压迫、血流缓慢、内膜的炎症、血液的浓缩等因素有关。
病理改变肾脏外观肿大、色泽深红,肾静脉主干及分支可发现血栓。镜下可见肾间质高度水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扩张淤血,可有微血栓形成,有时可见中性粒细胞节段性浸润于毛细血管壁。长期迁延不愈者,可出现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
临床表现
RVT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被阻塞静脉大小、血栓形成快慢、血流阻断程度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等,约3/4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的RVT(尤其在较小分支时) 并无临床症状。急性 RVT 的典型临床表现如下:①患侧腰胁痛或腹痛;②尿异常,出现血尿 ( 镜下或肉眼血尿 ) 及蛋白尿(原有蛋白尿增多);③肾功能异常,双侧肾静脉主干大血栓可致急性肾衰竭;④病肾增大(影像学检查证实)。慢性RVT有时还可引起肾小管功能异常,呈现肾性糖尿等。另外,肾静脉血栓常可脱落引起肺栓塞。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常增加。血浆白蛋白降低,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胆固醇含量升高。
2、尿液检查出现蛋白尿及间断发作性大量蛋白尿,血尿,无菌性白细胞尿。酚红排泄试验、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肾血流量均降低。
3、影像学检查(1)B超检查 病肾体积增大,在肾静脉内可见血栓回声。多普勒超声可见静脉内血流充盈缺损、紊乱或消失。
(2)静脉尿路造影 早期可见肾影增大,病肾显影延迟或不显影,长期阻塞时肾盂输尿管上段可见多处压迹,提示已形成侧枝循环。肾盂、肾盏扩张及肾区假囊肿形成。
(3)逆行肾盂造影显示肾盏斗部伸长、肾盏距离增加;因肾间质水肿造影回流入肾实质呈现云雾状影象。
(4)肾静脉造影 表现为管腔内充盈缺损和管腔截断。
诊断
诊断标准:
1、有引起本病的病因如肾病综合征;
2、突发剧烈腰痛,血尿、蛋白尿突然增多,肾功能突然下降;
3、肾外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4、下腔静脉造影和选择性肾静脉造影帮助确诊,或CT、MRI、超声多普勒检查辅助诊断。
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如防治失水、血液浓缩、高凝状态等。
2、药物治疗:早期应用抗凝和溶栓药物治疗。
3、手术摘除血栓:手术摘除效果不肯定。急性肾静脉大血栓保守治疗无效者,且反复导致肺栓塞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后
如能早期诊断,且溶栓治疗有效,预后尚可。如合并肾外栓塞(尤其是肺栓塞)及肾功能受损,则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