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由A 族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有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
1.病因:A 族乙型链球菌是对人类的主要致病菌株,有较强的侵袭力,能产生致热性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是本病的致病菌。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多见。传染原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传播,引起" 外科型" 猩红热。
2.临床表现:潜伏期1 ~7 天;外科型1 ~2 天。
(1 )普通型:典型病例可分3 期:
①前驱期:起病急,发热,体温38~40度之间。咽痛、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水肿明显,扁桃体腺窝处可有点状或片状白色脓性分泌物。软腭处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或红疹。病初舌被白苔,以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鲜红,舌乳头红肿突起,称为红草莓舌。颈及颌下淋巴结常肿大并有压痛。
②出疹期:起病12~48小时内出疹,皮疹最先于颈部、腑下和腹股沟处,通常24小时内布满全身。其特点为全身皮肤在弥漫性充血发红的基础上,广泛存在密集而均匀的红色细雨小丘疹,压之暂呈苍白,触之似砂纸感。面部潮红,不见皮疹,口唇周围发白,形成口周苍白。皮疹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易受磨擦部位更密集,可有皮下出血点形成紫红色线条,称帕氏线。
③恢复期:一般情况好转,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疹退1 周后开始脱皮,先从面颈部糠屑样脱皮,渐及躯干、四肢,手足产可呈大片状脱皮。
脱皮程度与时间、随皮疹轻重而异,脱皮期长达2 ~6 周,偶可8 周,无色素沉着遗留。少数患儿病后1 ~5 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2 )外科型:皮疹从伤口开始,然后可波及全身。伤口处可有局部炎症表现。引流区淋巴结可肿大、压痛,但无咽炎、扁桃体炎及草莓舌。
3.治疗
(1 )一般疗法: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供给充分水分和营养,防止继发感染。
(2 )抗菌疗法:首选青霉素,每日3 万~5 万U/kg,分2 次肌注,共7 ~10天。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用红霉素或等1 代头孢菌素治疗。
4.预防:隔离患者至痊愈及咽拭子培养阴性。对曾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口服复方新诺明(SMZ+TMP )3 ~5 天,也可肌注1 次长效青霉素60~120 万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