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血管加压素敏感性尿崩症)
神经垂体暂时性或慢性疾病使血管加压素缺乏,其特征是排泄大量极稀释尿(其他均正常)和烦渴。
中枢性或血管加压素敏感性尿崩症(DI),是下丘脑-垂体疾病,作为尿崩症中讨论,与肾性尿崩症(NDI)区别,肾性尿崩症肾脏对ADH不敏感。多尿可由于DI(ADH缺乏),NDI或强迫性或习惯性(精神性)多饮(生理性ADH抑制,又称为原发性烦渴或烦渴性尿崩症)所致。
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DI可以是完全性或部分性,永久性或暂时性。DI所有病理损害包括下丘脑视上核和旁室核或垂体柄的主要部分。单纯垂体后叶破坏导致暂时性,非持久性尿崩症。后叶是ADH贮存和释放的主要部位,但ADH在下丘脑合成。只要下丘脑核和神经垂体束完好,新合成激素还可释放进入循环。仅约10%神经元完好,就可避免中枢性尿崩症发生。
DI可以原发于神经系统的下丘脑核明显减少或继发(获得性)于诸多病理损害,包括垂体切除,颅脑外伤,鞍上或鞍内肿瘤(原发性或转移性);朗格汉斯细胞型组织细胞增多症(汉-许-克病);肉芽肿(结节病,结核);血管病(动脉瘤和血栓形成)和感染(脑炎和脑膜炎)。第20号染色体血管加压素基因遗传异常与常染色体显性型原发性DI有关,但许多原发性DI仍是特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