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又称Ⅱ型 RTA,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碳酸钠功能减退,致血中该盐降低,呈现高氯性酸中毒。由于近端小管重吸收碳酸钠减少,到达远端肾小管的碳酸钠增加,若超过后者的吸收阈限,尿碳酸钠增多,尿PH升高;若血中碳酸钠下降到一定程度,肾小管能将肾小球滤液中的碳酸钠完全吸收时,则尿可恢复酸性,尿PH可下降。近端RTA分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两类,后者除RTA的表现外,近端肾小管对葡萄糖,磷酸盐,尿酸,氨基酸重吸收也可下降,而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包括:①原发性:原因不明;②药物:过期四环素、庆大霉素、醋氮酰胺或其他磺胺类等;③遗传性:胱氨酸尿、酪氨酸尿、先天性肝豆状核变性、半乳糖症及先天性果糖不耐受性;④多发性骨髓瘤;⑤中毒:铝、汞;⑥某些伴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情况:如Vit D缺乏或耐受症等;⑦其他小管间质性疾病。上述原因中碳酸酐酶缺乏症可以是原发的,或继发的,或者在胱氨酸尿症常可看到,大多认为是因为本症时因有ATP缺乏所致;多发性骨髓瘤中,轻链大量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而后沉着于该处,可致发病;血钙过低、Vit D缺乏或耐受等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上述各症伴发继发性甲旁亢,后者可以使Na+-K+-ATP酶活力降低,但也有相反结果的报告。

  二、发病机制正常近端肾小管泌H+及HCO-3重吸收机制已于酸碱平衡紊乱篇中叙过。下列机制都可能是造成近端RTA形成的发病机制:(1)管腔侧Na+、H+逆转子障碍使泌H+障碍;(2)底侧端Na+-HCO-3协同转运障碍,使重吸收回及细胞内新生成的HCO-3无法从该处重返回血内;(3)细胞内或(4)小管腔内碳酸酐活力不足或被抑制;(5)钠通透性障碍;(6)Na+-K+-ATP酶活力下降;(7)细胞内ATP生成不足;(8)细胞膜再循环障碍等等。它们总的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或泌H+不足,或HCO-3生成及返回障碍而使酸中毒产生。

  正常HCO-3在近端肾小管重吸收随滤过的增多而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饱和,此即最大重吸收阈,正常人该值约为27mmol/L.在第Ⅱ型RTA中该阈值下降,即使滤过HCO-3未达到该值,仍然不能完全被吸收,因此到达远端肾小管的HCO-3过多。由于未能完全重吸收,尿液呈碱性。但当血HCO-3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近端肾小管及远端肾小管可以将所滤过绝大部分重吸收,由于远端肾小管并无障碍,尿液酸化正常,尿pH下降。

  临床表现

  单纯性近端肾小管酸中毒主要表现为慢性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如果发病较早,可伴发育障碍、骨骼畸形等。骨病发生率较高,大约有20%以上,可以表现为骨软化症或骨质疏松症。骨病原因除慢性酸中毒外,因为近端肾小管为Vit D1位羟化部位,骨病时活性Vit D3生成减少以及Vit D耐受产生,二者有时可以导致甚为明显的骨病。尿路结石较远端肾小管酸中毒远为少,主要因为本症尿中排出枸橼酸大多尚正常,后者可抑制肾结石形成。在合并有系统疾病如范可尼综合症时,除上述损害外,可有智力障碍、明显低磷血症以及糖尿、氨基酸尿、蛋白尿等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尿pH特点为:

  当血HCO-3水平下降,但>15mmol/L时,pH常>5.5;但当血HCO-3水平继续下降而<15mmol/L后,pH反而可下降至<5.5.这是因为当酸中毒时,血HCO-3水平下降,滤过HCO-3也渐减少,此时近端肾小管可以将比正常为少的量的HCO-3大多重吸收,而到达远端的HCO-3较少,该处小管泌H+制造NH+4,因此尿pH呈酸性。一旦补充HCO-3后,血HCO-3上升,滤过的HCO-3也增加,近端肾小管不再能充分重吸收,大量HCO-3到达远端,尿液pH明显上升。停止给HCO-3后,酸中毒可以很快又出现,尿pH则又可下降。

  2、碱负荷试验:

  口服碳酸氢钠,从1mmol/(kg.d)开始,逐渐加量至10 mmol/(kg.d),酸中毒被纠正后,可进行HCO-3排出分数测定,计算公式为:HCO-3排出分数=〔HCO-3〕尿/〔HCO-3〕血/〔肌酐〕尿/〔肌酐〕血    正常人尿HCO-3为零,上述值>15%可确诊为近端RTA.Ⅰ型RTA3%-5%.

  诊断

  出现 AG 正常的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化验尿中 HC0 3 — 增多,近端 RTA 诊断即成立。对疑诊病例可作碳酸氢盐重吸收试验,患者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后, HC0 3 — 排泄分数 >15% 即可诊断。

  治疗

  1、纠正酸中毒:

  每日需给碳酸氢钠3~6g,以补充尿中丢失量。通常情况可用枸橼酸钠、枸橼酸钾混合溶液,其中枸橼酸钠代谢后生成碳酸氢钠、钾盐,可纠正血钾过低情况。

  2、噻嗪类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可使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滤过的碳酸氢也减少,可部分改善酸中毒。开始剂量为1.5-2.0mg/(kg.d),分两次口服,注意低血钾的发生。骨病严重者可试用维生素D制剂。

  预后

  预后较好,有些在婴幼儿期发病的患者,可随年龄增长而自动缓解。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