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是躯体运动调节的重要中枢。它与脑的其他部位通过3条途径发挥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一是通过它与前庭系统的联系,维持身体平衡;二是通过与中脑红核等部位的联系,调节全身的肌紧张;三是通过与丘脑和大脑皮层的联系,控制躯体的随意运动。
(一)小脑的结构概述
小脑依进化的先后和机能差异,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各部分又再细分为若干小部分。
(二)小脑的功能
1.古小脑与身体平衡有关
动物切除绒球小结叶后,其四肢活动仍正常,但它却坐不稳,也不能平衡地站立,陷于平衡失调状态。由于绒球小结叶是从前庭核发展起来的,前庭核是维持躯体直立和平衡的重要结构。并且前庭核又接受来自内耳迷路前庭器官的传入冲动。所以破坏绒球小结叶后,就阻碍了前庭核的冲动进入小脑,而且小脑也控制不了前庭核,终致平衡失调。
2.旧小脑与肌紧张调节有关
如以电刺激一侧小脑前叶,即能抑制同侧伸肌的紧张性,单独切除动物的小脑前叶,会引起肌紧张亢进现象。因此,前叶有抑制肌紧张的作用,它可能是通过网状结构抑制区,转而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来实现的。
小脑前叶对肌紧张的调节除了抑制作用外,还有易化作用。如刺激猴小脑前叶两侧部位,发现有加强肌紧张的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网状结构易化区,转而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而实现的。
3.新小脑对肌张力及随意运动的调节
(1)对肌张力的调节 灵长类动物新小脑特别发达,对肌肉力量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小脑损伤后,常出现同侧肢体的肌肉张力减退和无力现象。
(2)对随意运动的调节 新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对随意运动的协调。这主要是通过两条反馈环路实现的:①大脑皮层运动区-脑桥-小脑-红核-丘脑外侧核-再返回大脑皮层运动区。②来自肌肉、肌腱等处本体感受器的兴奋-脊髓小脑束-小脑-红核-丘脑-大脑皮层运动区。小脑接受传入信号后经整合通过反馈环路返回皮层运动区,实现躯体运动的协调、准确和稳定。当小脑半球损伤后。除上述的肌肉无力外,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随意运动失调。如随意动作的速度、范围、强度和方向,都不能很好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