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夏秋季节,遇到小儿急性高热,而一时找不到原因,就应考虑到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可能;
(2 )家庭中或密切接触者中有菌痢患者,更应警惕;
(3 )发病初期有高热和神经症状,尚未排便,可用普通凉开水或冷盐水盐水灌肠,取其排泄物的沉淀物作显微镜检,若见有大量脓细胞或红细胞可初步确诊,有时需要多次复查大便常规才能确定。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 )高热惊厥多见于6 个月~5 岁小儿,常在上感体温突然升高时出现惊厥,抽搐时间短,止惊后一般情况良好,无感染中毒的其他症状,一次病程中仅发生1 ~2 次惊厥,既往多有高热惊厥史,粪便检查正常。
(2 )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7 ~9 月份发生),其高热、惊厥、意识障碍与本病相似,脑膜刺激征可阳性,脑脊液检查多有改变,粪便检查正常。
(3 )肠炎、结肠炎由其他细菌如致病性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菌、葡萄球菌、嗜盐菌等感染所致肠炎亦多见于婴、幼儿阶段,夏秋季发病率高,都是以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大便亦可为脓血便,中毒症状严重时亦会发生休克。
除依据其临床特征鉴别外,主要依据致病菌培养结果确诊。
2.治疗
(1 )防治循环衰竭①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②调整血管舒缩功能,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微循环,常用的药物有东莨菪碱、酚妥拉明、多巴胺和阿拉明等;③肾上腺皮质激素,应早期、大剂量、短程应用;④纳洛酮能有效地提高血压和心肌收缩力,每次用量为0.01~0.02mg/kg ,肌注或静注,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2 )抗菌治疗为了迅速控制感染,应选用强有力的广谱抗菌药物。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头孢三嗪)等药物。
(3 )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首选20% 甘露醇,每次0.5 ~1g/kg ,静脉快速注入,6 ~8 小时重复一次,或与利尿剂交替使用,严重病例可短期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推注。如有早期呼吸衰竭表现者应及早使用呼吸机。
(4 )降温止惊可综合使用物理如用冷盐水灌肠,既可降温,又能获取大便送检;或用50% 酒精擦浴,冰袋置于枕部、颈侧、腋窝及腹股沟等处降温。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常用降温药物有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用氯丙嗪、异丙嗪各1 ~2mg/kg肌注,或稀释后静注,尽快使体温降至36~37℃;根据患儿体温、睡眠和呼吸情况高速用药次数和剂量,每隔2 ~5 小时重复一次,一般3~4 次,冬眠时间维持12~24小时。惊厥不止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安定)每次0.2 ~0.2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00mg/次);或水合氯醛溶液灌肠;或肌注
苯巴比妥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