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参(简称柱参)是我国东北林区的名贵特产之一,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aeng C.A. Mey)干燥的根,为人参从野生变家种并独具特色的一个优良品种,迄今已有400余年的栽培历史。我国的人参资源包括野生人参(野山参)和栽培人参园参),栽培人参变异类型较多,依据不同的标准,在生产上分为不同的品种类型。依据根的形态分为大马牙、二马牙、圆膀圆芦、长脖类;依据果实颜色分为红果、黄果、橙黄果3种;依其生态条件、植株形态、栽培方式和商品价值可分为普通参(种苗多为大马牙类型)、边条参(也称集安参区,种苗多为二马牙类型人参)以及石柱参(多为长脖类),或称人参的三大品系。在人参的诸类品系中,石柱参独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振江镇石柱子村,并由此而得名,是源于野山参的珍稀人参品种。石柱参的栽培历史可以上溯至16世纪中叶,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山东七翁来到鸭绿江畔大山深处挖采野山参,收获山参珍品颇丰。他们把大批山货带走,将幼参和参籽就地栽培,并立石柱、种榆树,作为日后寻找此地的标志。虽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现今在石柱村小山角下仍伫立着约2.2m高的石柱,成为400多年来保存的我国人参历史见证。据宽甸县志记载:“自前清同治十三年奏准开垦”,为石柱参历史渊源的又一考证。石柱参产区毗邻鸭绿江畔,其独特的生态条件,特有的品种类型,不同于普通圆参的栽培方式以及长达12-15年以上的缓慢生长,使之具有野生人参的形态特征和高于普通圆参的人参总皂甙含量,成为园参中的极品,在国际中药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人参是我国的传统名贵药材和滋补佳品,被称为“百草之王”,具有防止细胞老化,抑止癌细胞生长,提升体力,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由于过度采挖,近年野生人参资源已近枯竭,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和国家珍稀濒危植物。目前,栽培人参产业面临种源混杂、农药超标、出口受阻的困境,我国人参产业的长远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及时抢救和发展野生人参的替代品,优化人参品种,保护优良种源,科学规划人参种植区域,把人参产区严格界定在国家标准的原产地保护区域内。本文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首次对石柱参的资源分布、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人参种植基地的选择及生产区划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