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综合症。是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儿童,具有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行为冲动性和活动过度的特点,因而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及社会适应能力差。过去曾称为轻微脑功能障碍,近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又称其为注意力不足症。这类患儿长大后,多动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但其违法行为、教育困难、病态人格等精神障碍仍高于常人。
我国在学龄儿童中的患病率在1.3%-13.4%之间。其起病始于学龄前,但能确诊者多为学龄期,约占全体小学生的1%-10%。男多于女,其比例4:1至9:1。
病因
多动症的病因,目前有各种假说,真正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但多数学者确信多动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病因中有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病例中各有侧重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患儿的父母、同胞和亲属中患本病或其他精神疾病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孪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孪生子的多动症同病率达100%,而异卵孪生子的同病率仅占17%。
2.神经生理学因素
许多研究认为该症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是由于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多动症儿童脑电图异常率较对照组高,提出示本症具有生物学基础。
3.脑部轻微损伤
产前、产时、产后缺血、缺氧引起的轻微脑损伤:如难产、早产窒息、颅内出血或宫内发育不良;生后有脑外伤,高热惊厥、脑炎、脑膜炎,癫痫,一氧化碳中毒史者。但多数学者认为脑器质性病变并非为本症的主要病因,而可能与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如多巴胺、β烃化酶(dbh)偏低造成去甲肾上腺素减少有关,而多巴胺递质不足又与基因遗传有关。
4.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铅中毒。研究发现,几乎一半以上的多动症儿童血中含铅量较高。工业社会的环境污染,汽车的汽油燃烧时,化合物的铅会挥发成气体进入空气中,被儿童吸入体内。用含铅的玩具、餐具,使儿童体内铅蓄量过大,可能引起本病。
(2)社会文化因素
有人发现不少多动症患儿的家庭有喜高音调、快节奏和近似噪音音乐的嗜好。当今许多电视、音响节目充斥狂歌劲舞、打斗凶杀场景,对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构成超强刺激,极易引起脑功能失调。
(3)教育因素
目前公认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良教育因素是儿童多动症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下列四种不良教育方式均可诱发本病。
①放任型:家庭破裂、父母离异或早丧,子女缺乏教育,放任自流,导致心理变态、行为偏离、社会适应不良,入学后易有多动表现。
②专制型:家长或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在家中或学校中经常受到指责、打驾,儿童心理压力增加,精神紧张可致多动。老师的歧视、冷漠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致病。
③溺爱型:父母对子女过于娇纵溺爱,养成任性习惯,日后难以适应环境和约束个人行为。
④相关型:父母自身行为不端,举止不稳,耳漏目染、潜移默化,诱使儿童多动行为。甚至家长幼年患有多动症,成年后仍冲动任性、脾气暴躁,再把这种素质遗传给子女,故本病有家庭倾向。总之,家庭教育和父母对子女态度不当、家庭背景不良是多动症致病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