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经过多,可能是什么疾病造成的?”的相关知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如下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月经过多也是一种症状,不是疾病的诊断,跟很多疾病有关。除了妇科的疾病,内科疾病也会引起月经过多。
引起月经过多、出血不止的内科疾病
月经来潮是子宫内膜要脱落,子宫内膜的小血管破裂出血,子宫内膜随着血液一起流出。正常情况下月经持续5-7天。月经逐渐减少和停止。
月经能停止的原理
1.子宫内膜功能层脱落干净后,恰好新的一个卵泡周期中,卵泡开始进入生长周期,逐渐长大了,开始分泌雌激素,雌激素增高刺激子宫内膜的基底层,子宫内膜异位症逐渐生长、修复。
2.人体有正常的凝血机制,小血管破裂后会在凝血因子、血小板的作用下,血栓形成、血管修复、出血停止。
3.月经来潮后子宫肌层会发生收缩,挤压开放的血管,是血管、血窦关闭,更容易形成血栓而止血。这一子宫出血停止的机制在流产、中期引产以及正常分娩后更重要、更起着主要的作用,如果子宫收缩不良,很容易发生出血,怀孕月份越大,越容易出血,出血越多。
如果体内凝血功能障碍,那么就可能发生出血不止的情况,如血小板减少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凝血因子缺乏的血友病、肝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等等。这些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往往更多有如拧开的水龙头一样。当然治疗以内科治疗为主,最关键的时候也要妇产科医生出马。这在后面会讲。
哪些妇科疾病会引起月经过多?
1.子宫内膜不能及时修复,如青春期功血、更年期功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这三个疾病的共同特点是,体内有一定的雌激素水平,会让子宫内膜增长,但因为没有排卵,往往会出现周期延长,子宫内膜缓慢而过度的增长,内膜增厚、月经来潮是量大,内膜修复缓慢,而持续时间长。这些疾病往往是月经周期延长或者不规律,伴发月经过多。
2.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生长在子宫肌层,在生长过程中会逐渐向子宫腔或者子宫外部方向偏移,如果向子宫腔方向偏移,叫做粘膜下子宫肌瘤,会增加子宫内膜的面积或伴感染而导致月经过多。一般情况下月经周期尚规律。
3.子宫腺肌症
因为子宫增大,子宫内膜的面积增大,以及子宫肌层增厚变硬影响了子宫肌层的收缩,开放的血窦不能及时关闭引起月经过多或或者月经期延长。
4.子宫内内膜息肉
这个息肉是指在子宫腔内的内膜息肉,不是宫颈息肉。子宫内膜息肉引起的月经出血主要是少量持续性的。
5.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长期的雌激素刺激缺乏孕激素的保护,容易发生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超声下见子宫内膜增厚。青春期功血、更年期功血、多囊卵巢综合征综合征的患者容易反生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严重的增生过长如非典型的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是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
6.子宫内膜癌
绝经前的子宫内膜癌会表现为异常的子宫出血、月经量增多。当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会表现为绝经后的出血。
7.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感染也会导致月经过多,月经期延长。曾经有一个患者一直月经多,给与激素治疗后,也时好时坏,患者没有典型的宫颈炎、盆腔炎的症状,在宫腔镜手术前常规查衣原体,发现其实是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子宫内膜烟,宫腔镜取消,抗感染治疗,月经很快恢复正常。
8.宫内节育器
大多数人带环并没有月经量增多的症状,但确实也存在一部分人带环后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有些就是直接环的作用。节育环防止在子宫腔内发生无菌性的炎症,这是避孕的原理,也是导致月经增多的原因。如果不幸发生感染,无菌性炎症变成感染性炎症,更加加重了出血。
月经过多可能提示你有上述的问题,更有可能导致贫血或者休克(一般月经过多较少发生休产后出血则更容易发生休克)。我们的血液是有限的,一旦出血多,那么造血的速度可跟不上出血的脚步,很快就会发生贫血。长期慢性的贫血对心肺等重要的器官都有影响,甚至影响你的寿命。
你看,导致月经过多的原因这么多,月经过多的背后可能存在着严重的疾病,如果你问我你月经过多怎么治疗,我可一下子无法回答,首先你要去医院诊断清楚是上述的什么原因才能确定治疗方案。
月经过多,要做哪些检查协助诊断?
妇产科常规的检查无外乎以下几项:
1.医生体检
受限判断是宫腔内的出血还是子宫颈部的出血。宫颈癌、宫颈息肉、宫颈炎也可能会导致出血,这些出血一般医生体检就能鉴别。这些出血不算做月经增多,因此前面说病因的时候也没提到。
2.阴道超声检查
无性生活的可以做直肠超声。超声检查是妇科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都比较敏感。
3.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检查
对于急性的大出血伴有贫血者,刮宫能最快的止血。刮宫和宫腔镜检查都能取得子宫内膜然后送病理检查,判断子宫内膜病变的程度。如果不是急性的大出血,宫腔镜检查应该首先考虑。
4.宫颈分泌物的检查
感染可能导致月经过多,很多以月经过多为单纯表现的子宫内膜炎往往症状不典型,因此需要进行病原体的检查,如果衣原体支原体感染需要相应的治疗。
以上“月经过多,可能是什么疾病造成的?”来自医学教育网,更多中医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