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腔修复学复习讲义:牙列缺失后骨组织和软组织的改变,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相关资料分享如下,希望对备战口腔医师考试的考生有帮助!
1.骨组织的改变
牙齿缺失后,牙槽骨所受功能刺激的方式改变,牙周膜的骨形成能力及神经感觉能力丧失,牙槽骨代谢能力下降,导致牙槽突骨质的改建和吸收,形成牙槽嵴。
剩余牙槽嵴吸收是一个慢性进行性和不可逆的过程,持续终生。
牙槽嵴骨组织改建的程度在拔牙后前3个月内变化最大,6个月时拔牙窝完全愈合,骨吸收速度显著下降,拔牙后2年吸收速度趋缓,平均吸收速度约为每年0.5mm,缺牙时间越长,牙槽嵴吸收越多。
下牙槽嵴吸收速度是上牙槽嵴的3——4倍。
上颌牙槽嵴吸收的方向呈向上向内,外侧骨板较内侧骨板吸收多,结果上颌骨的外形逐渐缩小。(上颌骨外侧骨板较内侧骨板疏松,而下颌内侧骨板较外侧骨板疏松)
下颌牙槽嵴内侧骨板吸收较外侧骨板多,吸收方向是向下向外,结果使下牙弓逐渐变大。
Atwood根据无牙颌牙槽嵴的形态,分为四级:
一级:牙槽嵴吸收较少,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形态丰满者;
二级:高度降低,尤其是宽度明显变窄,呈刀刃状的牙槽嵴;
三级:高度明显降低,牙槽嵴大部分吸收而低平者;
四级:牙槽嵴吸收达基骨,牙槽嵴后部形成凹陷者。
2.软组织的改变
咀嚼黏膜上皮变薄,失去角化层,弹性差,黏膜下层疏松,转化为非咀嚼黏膜,而且敏感性增强,易感疼痛,易受损伤。
肌肉松弛,肌张力和弹性降低。此外,还可能有味觉功能减退和唾液分泌减少、口干等问题出现。
舌体变得肥大。
面下1/3变短,苍老面容。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口腔修复学复习讲义:牙列缺失后骨组织和软组织的改变”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更多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考试动态、学习经验技巧,敬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口腔执业医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