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的颌面骨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
1. 慢性炎症反应:病变区域可见到大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这些免疫细胞聚集在病灶周围,形成慢性炎症的表现。
2. 骨质破坏与修复:由于长期的感染刺激,导致骨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和破坏,同时伴随有新骨形成的尝试。这种破骨与成骨的过程往往不均衡,使得局部骨结构变得粗糙、疏松。
3. 死骨形成:在严重的情况下,病灶中心可能因血供不良而发生坏死,形成死骨(Sequestrum)。死骨通常呈现为颜色较深的硬化区域,与其周围正常或正在修复中的活骨有明显界限。
4. 窦道形成:慢性炎症过程中,感染物质可以通过破溃皮肤表面或者黏膜排出体外,形成窦道。这些窦道可能长期存在,并且容易反复发作。
5. 肉芽组织增生:在炎症活动期,病灶周围可出现肉芽组织的增生现象,表现为新生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活跃生长。
6. 纤维化改变:随着疾病进展,慢性炎症区域逐渐被纤维组织所替代,导致局部组织硬化、功能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