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不良反应定义是什么,如何分类?

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且对患者不利的作用。根据其性质和发生机制的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型别A(扩增型)不良反应 这类反应是最常见的,通常是可以预测的,因为它们是药物已知药理作用的延伸或增强,比如阿司匹林引起的胃肠道出血。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
2. 型别B(特异体质型)不良反应 也称为过敏性或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这类反应发生于少数具有特定遗传背景或者已经对药物成分产生敏感性的个体中,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休克。这种类型的不良反应通常难以预测,并且与剂量无直接关系。
3. 型别C(慢性)不良反应 这些是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逐渐出现的副作用,例如长期服用皮质激素可能导致骨密度下降、糖尿病等代谢问题。这些效应往往在停止用药后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4. 型别D(延迟型)不良反应 指的是那些在药物暴露结束后经过较长潜伏期才显现出来的不良后果,如某些抗癌药物引起的第二原发肿瘤。
5. 型别E(撤药型)不良反应 当患者突然停止使用某些药物时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例如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后突然停药可能导致戒断综合征。
6. 型别F(家族遗传性)不良反应 由于个体基因差异导致的特定药物敏感性或代谢异常所引起的不良事件。这类反应与家族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7. 型别G(全球化/地域性)不良反应 指在不同地区、种族中观察到的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可能受到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分类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正保医学教育网
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
打开APP
全部评论(0打开APP查看全部 >
精品课程

口腔执业-高效定制班

2025年好课

4280

查看详情
0
0
0
评论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
您有一次专属抽奖机会
可优惠~
领取
优惠
注:具体优惠金额根据商品价格进行计算
恭喜您获得张优惠券!
去选课
已存入账户 可在【我的优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