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其主要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干预和可干预两类。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和家族遗传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55岁以后,每增加10岁,发病风险会翻倍。男性的脑卒中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不同种族的脑卒中发病率也存在差异,比如非洲裔和亚裔人群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若家族中有脑卒中患者,个体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可能与遗传因素导致的血管结构、血液成分异常等有关。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众多。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血管破裂或堵塞的风险。心脏病,如冠心病、心房颤动等,会使心脏内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就可能引发脑栓塞。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血管和神经病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脑卒中的发病几率。血脂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会促使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阻塞血管。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因素,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血液黏稠度;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心律不齐,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缺乏运动可使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堆积,体重增加,进而引发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高盐、高脂、高糖饮食会导致血压、血脂、血糖升高,增加血管负担。此外,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长期精神紧张等也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总之,了解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可干预因素,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人们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