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感染后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在预防方面:
首先是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和第3针疫苗。新生儿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越早越好。接种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从而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其次,要严格筛选献血员,确保血液和血制品的安全,避免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同时,要大力推广安全注射,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医疗器械如针灸针、牙科器械等要严格消毒,防止医源性传播。
另外,还要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对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应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在分娩过程中尽量减少胎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新生儿在出生后要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在治疗方面:
对于慢性乙肝患者,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以及干扰素。这些药物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但需要长期使用,并且要定期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
此外,还需要进行保肝、抗纤维化等对症治疗。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要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避免饮酒和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患者要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肝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乙肝病毒感染的防治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既要做好预防工作,降低感染风险,又要对感染者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