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疾病的分类在口腔内科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目前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根据牙髓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预后分类。可分为可复性牙髓炎,这是牙髓组织以血管扩张、充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初期炎症表现,受到温度刺激时会产生短暂、尖锐的疼痛,刺激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不可复性牙髓炎又可进一步细分,急性牙髓炎有自发性阵发性痛、夜间痛、温度刺激加剧疼痛等典型症状;慢性牙髓炎一般没有剧烈的自发痛,但可能有长期的冷热刺激痛病史,可分为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慢性溃疡性牙髓炎和慢性增生性牙髓炎;逆行性牙髓炎是由于牙周炎等牙周疾病导致细菌通过根尖孔或侧支根管逆行感染牙髓而引起的炎症。
其次是牙髓坏死,指的是牙髓组织的死亡,多由各型牙髓炎发展而来,也可因外伤、正畸矫治力过大等导致,一般无自觉症状,牙齿可变色。牙髓钙化则是牙髓组织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时,钙盐沉积形成钙化团块,有髓石和弥漫性钙化两种形式,部分患者可能有与体位有关的自发痛。
此外,还有牙内吸收,是指正常的牙髓组织变为肉芽组织,其中的破牙本质细胞从髓腔内部吸收牙体硬组织,使髓腔壁变薄,严重时可导致牙齿折断。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判断牙髓疾病的类型,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