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骨髓炎是因鼻咽癌或口腔颌面部癌肿进行大剂量放射治疗后,引起放射性骨坏死,继发感染而形成的骨髓炎,其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放射因素。射线具有电离作用,在对肿瘤进行放射治疗时,大量射线会对骨组织产生直接的损害。射线可损伤骨细胞和骨髓细胞,导致骨的代谢和修复能力下降。骨细胞对于射线较为敏感,受到照射后,骨细胞的活性降低甚至死亡,使得骨组织的正常代谢过程被破坏,骨的再生和修复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射线还会引起局部血管的损伤,导致血管内膜炎和血栓形成,使骨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进一步加重骨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为骨髓炎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创伤因素。在放射治疗后,口腔颌面部的组织变得脆弱,轻微的创伤都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的破损。例如拔牙、口腔黏膜的损伤等,这些创伤会破坏口腔黏膜和骨组织的完整性,使得细菌更容易侵入。由于放射治疗后骨组织的抵抗力下降,一旦细菌侵入,就容易在局部繁殖并引发感染,进而发展为骨髓炎。
再者是感染因素。口腔是一个有菌的环境,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当放射治疗导致局部组织的抵抗力降低时,口腔内的细菌就可能成为致病菌。常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它们可以通过破损的黏膜或创伤部位进入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而且,放射治疗后口腔黏膜的干燥、唾液分泌减少等改变,也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此外,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也会影响放射性骨髓炎的发生。如患者本身存在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会进一步削弱机体对射线损伤和细菌感染的抵抗能力,使得骨髓炎更容易发生和发展。同时,年龄较大、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其组织的修复能力和抗感染能力相对较弱,也更容易患上放射性骨髓炎。
综上所述,放射性骨髓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这些病因对于预防和治疗放射性骨髓炎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