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缺损修复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正确恢复形态与功能。在恢复轴面形态时,要维持牙颈部龈组织的张力和正常接触关系,保证食物正常排溢道及食物流对牙龈的生理刺激作用。对于邻接关系,应恢复到正常的接触区位置和松紧度,防止食物嵌塞,维持牙位、牙弓形态的稳定。在恢复咬合面形态与咬合关系时,要使力方向与牙体长轴接近,力大小应与牙周支持组织相适应,并且要恢复咬合的稳定。
其次是保存、保护牙体组织。在尽量保存健康牙体组织的前提下,去除病变组织,避免不必要的牙体预备。预备时要防止过多磨除牙体组织,同时要保证修复体有足够的强度、厚度和固位力。
再者是保护牙髓组织。在牙体预备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牙髓,如使用锋利器械、喷水冷却、尽量一次完成牙体预备等。如果牙髓已经受到刺激,应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
然后是保护牙周组织。修复体的边缘设计要合理,避免对牙龈组织造成刺激和损伤。修复体的外形应有利于自洁,防止菌斑堆积。同时,要保证修复体与牙体之间的密合性,防止食物残渣和细菌的侵入。
最后是修复体应具有良好的抗力形与固位形。抗力形要求修复体和余留牙体组织都有足够的强度,能够承受咀嚼力而不发生折裂。固位形则要保证修复体在行使功能时不松动、不移位、不脱落。
此外,还需要遵循美学原则,使修复体的颜色、形态与周围牙及面部协调一致,满足患者的美观需求。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